文/何長發 藍蔚台 圖/李念章
前言
2019年適逢兩岸中國華人一致認同的足球王李惠堂逝世40週年紀念,在現代足球運動發展超過一百五十年歷史中,我國唯一世界知名的足球大人物就是已故球王李惠堂。1976年,德國一家權威的《環球足球》雜誌組織世界球王評選活動,李惠堂與巴西的比利、英國的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諾、匈牙利的普斯卡斯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值此李球王升天40週年紀念,緬懷球王不凡的足球人生,藉此機緣發哥與球王故鄉廣東五華人藍蔚台共同寫下李惠堂足球故事,並由叫惠堂叔公的李念章提供珍貴圖文資料,利用「樂聯網」電子報連載,讓新世紀的足球迷好好認知李惠堂的不平凡人生。
球王早懂靠比賽生意經
上個世紀70年代紀政執掌全國田徑協會時,辦田徑大獎賽倡導觀眾買票進場鼓勵選手的觀念,後來其他運動競賽也跟進,連一直擔心乏人問津的國內辦足球賽,這幾年也跟上潮流了;而早在更久遠的83年前,球王李惠堂便有靠比賽收門票的生意經,以解決1936年中華民國足球隊遠征德國柏林奧運會比賽的路費燃眉之急。
中華民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足球比賽則是在遙遠的1936年,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面臨日寇入侵全面抗戰即將爆發的時候,但足球成為中華民國參加第11屆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的最大希望。當時的國民政府沒有過多的經費支持中華男足隊去德國參加奧運會,於是中華國腳們為了實現自己的奧運夢想,被迫自行決定提前出發,先去東南亞各國踢球比賽,用比賽收入來湊合遠赴歐洲參加奧運會的經費。
1936年於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民國政府代表隊獲邀出席,那是中華男足隊首度踢奧運會,李惠堂當仁不讓出任隊長。而22名國腳名單,有16位球員來自南華或為前南華球員。由於資金緊張,球隊提前兩個多月從香港出發,靠沿途的比賽門票收入作為路費和參賽費用。
1936年4月,中華隊全體成員乘坐輪船從香港出發,途經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最後到達印度孟買。他們每經一國都下船去踢比賽,為了節約經費,他們坐著最低等的客船,最便宜的旅店,吃飯也挑最便宜的吃。也算是奧運史上的一道奇景吧,一支國家級的奧運代表隊竟然淪落到依靠沿途踢球比賽賺錢去參加奧運會。
當時中華國腳在征戰奧運會之前先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走訪東南亞各國,從4月到6月,一共踢了27場比賽,平均三四天一場,他們沒有隊醫,也沒有總教練,為了湊足經費,他們咬牙硬撐。他們拚命的結果是27場比賽,24勝3平,無一敗績,一共賺到了20多萬港幣,解決中華民國奧運代表團出使柏林的路費。
由於當時國民政府財政實在困難,除了足球隊以外,其它項目的參賽運動員政府也沒錢送他們去柏林。為此在外打拚賺錢的中華民國足球隊還從自己的辛苦錢裡拿出了十多萬港幣匯給了當時的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之後他們在印度孟買會合,一道去德國參加奧運會比賽。
1936年8月6日在柏林奧運會雖遭英國隊淘汰,但中華國腳用優異的表現征服了英國,應邀到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英國比賽。李惠堂在德國時即與英國足球相關人士接洽好,再拉隊轉戰歐洲各國比賽,當然都有基本的出賽費。
李惠堂在柏林奧運會之後,領銜中華足隊開始在歐洲巡迴比賽,同時掙一點路費回家,共踢了八場友誼賽。其中在英國踢了兩場比賽,第一場是對伊斯靈頓隊,中華隊與該隊2比2戰平,第二場是對英國水晶宮足球隊,中華隊以1比3敗陣。雖然輸給了對手,但卻征服了英國的媒體,當時的英國報紙說中華足隊踢得很出色。當他們離開英國時,受到了英國人的熱烈歡送,倫敦市市長都參加宴會為中華國腳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