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評佳論

何可一日無此君|涼傘岩肉桂

陳維峰【策展人、藝評人、岩茶收藏家】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篇第四十六寫道:「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 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大意是說王...

【陳宜民觀點】 如果齊柏林先生還健在

   陳宜民  共同作者于踄倚 從高山、海洋、湖泊、河流、森林、稻田、魚塭、城市等景觀,我們看見的臺灣是如此美麗,但也看到了各種環境面對人們的開發而造成的改變、破壞和傷害。土地累積了一道道的疤痕;海...

《大義覺迷》你從什麼時候感受到基督之愛的呀?

有天接受一家媒體TV專訪,題目是:「有愛走遍天下,王建煊院長訪談」訪問一小時,問題交流三十分鐘,時間不算短,但仍然不能盡興。主持人第一個問題是:「院長,您是個有著高度愛的人,談談您從什麼時候感受到愛?特別是基督的愛。」

觀察心得:零日到底攻擊了什麼?

余風雨*作者為社會觀察家 從《零日攻擊》前導片釋出之後,一開始確實引起公眾的「好評」,但隨著更多的質疑,原本可能引領風騷的討論很快地歸於平靜,事實上另一齣公共電視傾全力打造的時代劇《聽海湧》也有類似...

《大義覺迷》我竟變成高等貿易談判人才!

在一次媒體專訪中,主持人多次問到關於在人生困難中,神是如何帶領走過的經驗。 就以我來說,從小家貧,最窮時全家都沒飯吃。母親生病時只能痛得在床上打滾哀叫,卻不能去看醫生,因為看一次醫生,全家得一個星期沒飯吃。但後來無論在仕途或公益事業上,我都做得有聲有色、一帆風順,並未遇到什麼了不起的困難險阻,真是好命呀!但及至我年過六十,才真正感受到,我的困難險阻,常都有神的恩典相隨,多能迎刃而解,這是年輕時,從未有過的感受。下面就舉一個中美貿易談判的事,來跟各位聊聊吧!

捍衛記者採訪權-李惠仁致農業部公開信

今天(10日)獸醫研究所的動土典禮,由邱垂章署長與鄧明中所長聯名邀請記者前往採訪,本人李惠仁今日早上9:20抵達淡水,但卻被阻擋進入採訪,理由是我沒有「邀請函」。我當場立即表示,我是收到採訪通知,才會前來採訪,而,獸醫所同仁立即向上呈報,但,還是無法進去採訪。

保障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包含採訪、編輯、出版、流通這四個面向,所以記者的採訪權理應受到新聞自由理念的保障。 本事件應該屬於政府部門和獨立記者間的認知落差。不過簡單來說,採訪通知等同於邀請函,既然邀請了記者就不應該不接受其採訪,除非採訪通知中已註明須持邀請函方能入場,而非現場另作解釋。

《大義覺迷》有沒有生孩子很重要嗎?

我和妻子蘇老師,一共創辦了六個公益慈善基金會,其中一個在大陸浙江省,全名是:浙江省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基金會最重要也最有名的愛心項目是:撿回珍珠計畫,對於家貧但讀書成績特佳的初中畢業升高中的學生,給與免學費、食宿費用待遇,我們把他們稱為珍珠生。目前累積受益的珍珠生已近十萬人,而這些珍珠生都叫我和蘇老師為王爺爺、蘇奶奶。

父後,離散的悲傷

文/陳婉容   我父親已於2024年(民國113年)7月16日晚間離世。   結束了他這骨肉離散、辛勤勞苦的一生。   父親籍貫河北安新,生於河北保定,成長於北平,13歲加入國軍,15...

《大義覺迷》大家都來做個人去愛留的人吧!

離開人世時,赤裸裸歸去,什麼也帶不走,唯有在世間上的善心義舉,可以永遠留存,讓人緬懷追思,這就是人去愛留。朋友們一起come on,都來做個人去愛留的大愛之人吧!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更有愛心。(圖/A...

《大義覺迷》蘇老師只要妳快樂,我願足矣

想必大家都知道我的妻子蘇老師失智大概已有五年了,看到一個漂亮、活潑、能幹、又極富愛心的人,跟我生活在一起超過六十年,一切都那麼美好,怎麼也趕流行,患上失智症了呢?有時候看到她垂頭昏睡的狀況,也時常悲從中來,默默在一旁感嘆掉淚。

《大義覺迷》大義覺迷之珍珠生座右銘

在中國大陸實施撿回珍珠計畫已有二十年,來幫助成績「特」優但家境「特」困苦的雙特學生們,我們稱為珍珠生。而如今在大陸有25個省、211所學校都設有珍珠班,而學校也都特別關心調教,常選派最好的師資任教,來讓這些雙特的珍珠生走出困難、完成學業,迄今已十萬人了。

《大義覺迷》用尺量就很準嗎?

大陸高考國文作文獲滿分的作文,题目是「說尺子」,我在上一篇大義覺迷文章中曾以此為題,跟各位聊了一下。今天想以同樣的主題,再跟各位聊聊!在這篇獲得滿分的作文中,曾提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要一把尺量到底。在現實生活中,應當說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裡,去度量不同的人,就出現不同的結果。

《大義覺迷》夜盡天明的「撿回珍珠計畫」

每個國家,發現都會好幾位成績特佳的學生,家庭特困未來報到,這些棟樑之材,就這樣被埋沒了。撿回珍珠計畫,就是希望逐漸普及全世界,由最貧困的國家開始。而我最大的期盼就是珍珠生將來都能去幫助別人夜盡天明!(...

南法手札 真正的死亡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說: “大多數人在 25 歲時死去,但他們在 75 歲時才被埋葬。” 當你心臟停止跳動的那一天,你並沒有死;
- 廣告 -

最新文章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