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舒看世界 Chouchou’s Diary】
就在熱浪離開一週後,雷暴降臨南法,引發讓多人無家可歸的洪水。
上週六的午後,灰白雲霧悄悄的飄進庇里牛斯山頭、隨即天空被濃密烏雲遮住,只見一道閃電劈開昏暗陰霾的天際,幾秒後轟隆震耳的驚雷震動了整個綠谷(我在庇里牛斯山麓的家),似強度颱風帶來的暴雨量,從天而降!
正在浴室中淋浴的我,突然浴室內的燈光閃爍,說時遲那時快,停電了!
全身被泡沫覆蓋的我,以”戰鬥澡”的速度飛快的將頭髮和身體洗好—因為停電就意味著熱水將斷,若到時還沒洗完,就只能洗冷水澡了!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我家的熱水雖然也燒天然氣,但卻不是像台灣那種可以只靠一顆電池點火的瓦斯熱水器。
這裡的熱水和暖氣裝置是一起的,燒好的水會被儲存到50L的保溫裝置中,從那裏流入熱水管內。由於保溫器需要供電,因此一旦停電,熱水也會斷。
在我曾住過的國家裡(法國,瑞士,比利時,德國,日本),除了日本,在歐洲我沒有看過和台灣同款的瓦斯熱水器。

我不清楚背後的原因為何,可能是建築安全法規限制,也可能是使用習慣(若讀友知道原因,歡迎底下留言),但這也意味著:即使是天然氣熱水器,我仍舊離不開電。
這時我才驚覺:平日認為的「基本生活條件」,其實很奢侈;沒有發電,就沒有我目前的日常!
曾幾何時,我的生活中充滿了電的存在,一旦離開了電,似乎就難滿足我的生活所需和對舒適度的要求—燈、熱水、冰箱、3C(手機、電腦、電視、網路)、洗衣機、電風扇(目前尚未裝冷氣)、洗碗機……。
對於一直希望能夠過上「獨立生活」(自給自足、即使外在大環境劇變(例如天災、戰爭),也能夠沒有匱乏感)的我而言,有點失落。

【我回想起幾年前去過的烏干達。
驅車離開大城市、進入烏干達的腹地後,入夜就是一片漆黑的世界 — 這個國家的鄉村和原野,既無電、也無自來水。傍晚時分,當地人一群一群的坐在自家簡陋的水泥屋前,燃燒柴火烤肉吃飯。
全家大小、男女老幼,大家圍著篝火談天說地,和樂融融。
我聽不懂當地話,但是可以看到他們臉上的表情、肢體動作,聽到他們說話的語調和震天響的笑聲!
無論我走到哪裡,無論那些盤中飧有多黝黑乾癟(和我們習慣的”彩虹色”食物多樣性天差地別!),無論那些陋室有多簡單(簡單到可以被門外經過的我一眼望穿),隨處都有人們的笑聲。
在他們的聚會裡,沒有”低頭族”在玩手機,只有彼此注視的閃亮的眼睛和用心的傾聽。
他們擁有的物質資源非常有限,我覺得自己很難去過他們的生活;然,和現代社會裡罹患了「網路依存症」、「社交媒體分離恐懼」的我們相比,究竟誰活得比較快樂呢?】
神回南法。
這次導致停電的主因,是【雷暴】。
《中文維基百科》:
雷暴,是一種產生閃電及雷聲的自然天氣現象。
它通常伴隨著滂沱大雨或冰雹,在冬季時甚至會隨暴風雪而來。
雷暴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甚至發生在兩極和沙漠地帶,但通常在低緯度的地方(特別是熱帶雨林地區)會較頻繁地發生,可以每日都會發生。
在亞熱帶和溫帶等中緯度地區,雷暴則通常會在夏季的下午或傍晚發生。
此次雷暴發生前,南法(甚至整個西歐、南歐)已經歷經了長達3週的熱浪;這次熱浪從6月中旬至7月初,來的又早、持續又長,已創下法國新紀錄。
全球氣候變遷 、天候異常早已不是新聞,幾天前南法氣象局就公布了雷暴警報。
然,即使人們有心理準備,自然災難來臨時,仍舊能讓人措手不及。
週六下午的雷暴豪雨持續了近3小時,光是我住的東比利牛斯省,降雨量高達212毫米,相當於年降雨量的1/3!
法國氣象觀測站同時也記錄了雷暴過程中的閃電次數 — 天空出現了超過 2,000 次閃電!
無怪乎一整個下午,雷電交加不止,造成電壓不穩、間歇式停電的狀況。
除了停電,造成本區更大災害的是豪雨帶來的洪水。
離我10公里處的城市勒布盧(Le Boulou),降雨為141毫米,官方臨時徵用市內的體育館當緊急收留所,用來安置因淹水被遷離的避難者,原定在館內舉辦的古典音樂會(我打算前往),也因此取消。
我的一個好朋友B居住的薩爾塞斯市,統計落雷177次,用whatsapp和他連絡後,才知道他家淹水,他忙著用水桶舀水出去。
我雖然住在山谷中,幸好地勢稍高(海拔200公尺),除了馬路上有些積水,沒有遭遇水患。
隔天新聞報導,週六當天出動了82名消防員救災,所幸無人受傷。

在雷暴豪雨的這幾個小時中,老天爺彷彿等不及似的,想把前段時間熱浪從大地奪取的水分和能量,一股氣的再歸還給她。
我隔窗觀雨,望著落地窗外的雨傾盆而下,內心有一種喜悅和平安。
喜悅是因為久旱甘霖,落在花園裡的大珠小珠,將會滋養大地上的花果草木,飛禽走獸;
平安是想到自己有家,能夠在四壁的庇護中,不受雷打雨淋。
即使雷暴讓我暫時無電可用,但豪雨卻成全了大自然中的云云眾生,最後仍舊回饋到處於食物鏈最頂端的我。
大自然總是能以全新的經驗、強大的力量,讓我們寡目相看,提醒我們地球不只是人類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