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舒看世界 Chouchou’s Diary】
在資訊爆炸(大腦轉速加倍)、事事講求高CP值(cost performance=性價比)的21世紀,人,偶爾難免會想喘口氣、懶散一番,即便是身處庇里牛斯山中的我。
每當我想賴床、苟且一日時,窗外的青山總以最清新的空氣滋潤我的小肺泡,而清晨的鳥兒則以最美妙的歌聲喚醒我的大腦細胞。
天氣和心情從來不是藉口。無論晴雨,鳥兒們風雨無阻,從不遲到早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愛唱歌的夜鶯、夜行貓頭鷹和蝙蝠)。
入春以來,氣候漸暖,大地萬物從冬眠中甦醒。春天是戀愛的季節,鳥兒們也不例外。
【初春】
就見雄鳥們忙進忙出,口懸枝椏忙著築巢,吸引雌鳥與之共結連理,然後繁育下一代。
(註:雄鳥們為了築巢得拚進全力呢,否則是很難求偶的~~~看來要求結婚 “有車有房無貸款” 的物種,我們人類不是唯一。)
【仲春】
雛鳥出殼,嗷嗷待哺,鳥兒父母忙得不可開交。
他們日日飛進我家花園:或是在雨後的草地上翻找蚯蚓,或是在花開的枝椏上尋找蟲蟲,或是來到家中花園備好的鳥食盤上覓食。
只見他們叼著食盤中的穀類,卻不停留享用,而是急速往林間鳥巢的方向飛去。
他們該是回巢餵食剛出生的雛鳥了吧!
畢竟,沒有成羽的雛鳥,是無法離家飛翔的,也無法自行覓食。
只是,我琢磨著,在來來回回的路途中,鳥爸爸和鳥媽媽,自己可吃飯了嗎?
在歐洲一些國家裡(德英法瑞),孩童從小學習如何跟大自然近距離接觸—例如,每逢春冬二季,父母會教孩子們在花園或陽台上放一些鳥食,幫助鳥兒們度過寒冬和哺育期。
然,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德國的科學家呼籲:延長給予鳥食的季節。
近幾年氣溫和降雨量的驟變,使得很多植物無法按時令開花結果,導致蜜蜂等昆蟲的死亡,進而讓鳥兒們無蟲可吃。
在德國某些地區甚至觀察到:成鳥在哺育期間,因為食物不足供給雛鳥和自己食用,結果鳥爸爸媽媽選擇自己餓肚子、也要讓雛鳥有得吃,最後瀕臨餓死邊緣~~~
我從小在都市長大,自然生態方面的知識,一直停留在生物課本的文字中,直到定居庇里牛斯山麓,才開始有機會實地觀察野生動物的生活和物種間的生物鏈關係,也見證了生態系統的環環相扣。
【初夏】
雛鳥(nestling)已成長為幼鳥(juvenile),身上的絨羽 (類似人類的胎毛)逐漸退去、廓羽(正羽,成鳥的羽毛)慢慢長開,開始出巢練習飛行、學習覓食。
剛出家門的幼鳥,看上去有點「呆頭呆腦」:
飛得不高、有時甚至飛得東倒西歪,移動方式以 “走蹦跳” 為主;
因為不知「世間險惡」,會悠哉的佇足在地面上、甚至瞇著眼睛做日光浴(見圖)。
感謝庇里牛斯山的豐饒的自然,平日固定來我家花園的鳥種不少:
野鴿,烏鶇,歐亞鴝(又名知更鳥),金黃鸝,喜鵲,燕雀等等,夜間也常聽到夜鶯高歌和貓頭鷹的咕咕聲。
我喜歡賞鳥,但還未進階到去購買專業攝影器材的程度,就”隨緣”的以手機捕捉倩影:
活潑明麗的松鴉(學名:Garrulus glandarius,見圖)
艷麗奪目的大斑啄木鳥(學名 Dendrocopos major,見圖);
色彩繽紛的戴勝鳥(學名:Upupidae,見圖);
沒有耳狀羽,整個頭圓絨絨、超萌的灰林鴞 (學名:Strix aluco, 見圖)
最近,我不可救藥的迷上了【歐亞大山雀】的幼鳥。
歐亞大山雀(學名:Parus major,簡稱 大山雀)的成鳥雄雌同形同色,大小與麻雀相似,身形靈動秀氣,黑白相間的頭部和翅膀,淡黃綠色胸腹,外型十分討人喜歡(見圖);
大山雀幾乎每天都會來我家花園的鳥食盤報到(見圖),他們明豔的黃綠色胸腹,特別容易辨認。
然,最近我發現食盤經常被幾隻灰褐色小鳥佔據,反而不見黃色的大山雀身影。
起初以為是麻雀佔據了他們的地盤,觀察了幾天實在太好奇了,就找出望遠鏡一瞧 — 這才發現那些「花花的」小鳥,竟然是大山雀的幼鳥!
還處於換羽期的他們,毛色花花雜雜的,遠距離肉眼很難看出那件斑雜的「外衣」,其實是毛絨絨的絨羽,和成鳥的廓羽完全不同!
不過,隨著他們的成長,胸部下後方的尾羽漸漸長成,黃綠色的羽毛漸露,這才讓我理解到原來他們是大山雀的幼鳥啊!
他們上半身的絨羽尚未完全褪去,下半身卻已修長優雅,彷彿身著皮草大衣的王子公主,貴氣十足(見圖)。
尤其是他們一副悠哉從容的樣子,當真是「初生之犢不怕虎」,既萌又讓人替他們擔心:不時出沒的野貓們,
會不會把他們當成下酒菜?!
其實,”能被我遇到”的大山雀幼鳥,都是生命中的強者!
研究資料顯示:
只有15-22%的雛鳥能夠存活長成幼鳥;
幼鳥會在9月底左右完成換羽,然後就要接受生命中的「第二個考驗」— 冬天;
活過第一個冬天的幼鳥,之後的年存活率是30-60%,雄鳥的存活率通常高於雌鳥;
野生的大山雀通常能活2~3年,紀錄中最老的大山雀活了15年,但這種案例非常少見。
原來,看似天真活潑的大山雀,一早就經歷過了大自然的淬鍊,是名符其實的「生命贏家」!
原來,我和他們看似不經意的邂逅,其實都是奇蹟,背後都有一個豐盛宇宙的美意。
為了能夠常見他們的身影,我願意放棄溫暖的被窩,早起做羹湯,和他們共進早餐~~~
我想,這就是喜「愛」的力量吧!
當一個人、一隻鳥、一朵花、一個生命、甚至一件事物,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時,他/她/牠/它就和我的生命產生了交集—產生了能量的互動,進入了【一體世界】。
韶光易逝、人生須臾,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感謝庇里牛斯山富饒的自然環境,感謝宇宙的豐盛,感謝造物主的神奇,感謝所有的生命和無生命~
*補充資料:
【鳥的一生】
依據臺灣鳥類誌的定義,鳥類從破殼至成鳥分為以下階段:
雛鳥:指尚未離巢的個體。
幼鳥:指已離巢至第一次換羽前的個體。
亞成鳥:指外形似成鳥但尚未性成熟的個體。
未成鳥:泛指不是成鳥的個體,包括亞成鳥、幼鳥及雛鳥。
【辨認鳥的年齡】
熟悉的鳥類形態的人,一眼就能認出雛鳥、幼鳥或是成鳥,主要是從羽毛的形態和羽色去分辨。
雛鳥(Nestling)▸從破殼後的沒有羽毛,進展到身上長出絨羽,然後再到身上長出廓羽前的時期。
此時還無法飛行,需要親鳥照顧。
幼鳥(Juvenile) ▸身上長出廓羽(特別是飛羽跟尾羽已經在生長或長好了),要開始練習飛行。
羽色不像成鳥般鮮豔,整體看來常有花花雜雜的感覺,頭上有細細的胎毛(像靜電豎起的細毛)。
成鳥(Adult) ▸羽毛豐滿,沒有胎毛。有的成鳥羽色又分成雌雄、繁殖羽和非繁殖羽等各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