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球教育現場的今日,語文課堂不再只是字句解釋與作文練習。由中華孔孟學會主辦、TKB台灣知識庫CSR贊助下,整合新北市教育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中心(SEED)、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等資源共同辦理的「2025暑期知性生活教育巡禮探索營」,於7月8日至9日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行。來自新竹以北超過40位中小學與大專院校教師齊聚,透過兩天沉浸式課程,實踐從經典文化到AI時代的語文教學創新革命。


本次研習以「語文共感‧情緒共鳴:從《論語》到AI時代的SEL語文課堂設計」為主軸,強調「社會情緒學習(SEL)」是21世紀教育的關鍵素養之一。主辦單位特別指出,面對數位科技壓力、社群網路情緒操控與教育現場多元挑戰,「讓孩子在語文課堂中學會與自己情緒共處、與他人建立連結,已成為當代語文教育的新使命」。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多位學界與實務現場重量級講師,包括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黃淳亮博士與吳珮綺研究員引導開場,以體驗與對話方式帶領參與者探索AI與語文結合的教學可能。他們以「人機協作」視角,示範如何透過Prompt設計讓AI不只是工具,更成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情緒反思與文本重構的第二大腦。
臺灣師大東亞學系張崑將教授以「子曰與情緒教育的對話」為題,帶出《論語》中隱含的心理教育智慧,結合耶魯大學RULER模型,闡釋古典儒學如何對應當代SEL五大能力。他指出:「儒家講的『克己復禮』正是自我管理最古老也最深刻的說明。」而國文系金培懿教授的「經典智慧與日本兒童社會情緒學習」,則讓學員認識《論語》如何在日本成為跨年齡、跨媒材的情緒教育經典,不僅出現在動畫角色如美樂蒂、小叮噹與維尼小熊中,擔負起兒童情緒引導調節的功能,更成為日本人「終活」(臨終規劃)的心靈教材。國文系知名作家教授徐國能,繼而聚焦「國文教學與SEL」,闡述了當今學生在校園內面臨的情緒課題,以及教學第一現場所面臨的語文授課挑戰與困境,進而指出情緒素養與語文學習之間的可能連結,如何可以為國語文教學別開生面。課程後段由三位講師共同主持綜合論壇,提出「語文課堂必須回應孩子真實生命的情緒困境,而非只是追求應試成效」的深刻省思。



研習營第二日則由彭川耘老師引導「正念與人我關係SEL工作坊」,透過身心覺察、情緒描繪與價值選擇等活動,體現「learning by doing with reflection」的課程設計理念。接著由盧廷清教授透過文人畫的特色鑑賞與實作,不僅說明文人畫中融畫、書、詩三者於一紙的特色,更講授文人畫所強調的情思、哲思等藝術要素,從美學視角而言對於人們身心安頓、情緒調節、挫折調適的重要性。最後,就是本次全體參與教師共同研議討論、設計發表如何將SEL融入課堂的教案設計,透過與講師及同儕交流互動下,彼此提升AI時代下SEL課程設計知能。

根據主辦單位統計,本次參與師資橫跨北北基、桃園、台中等地,涵蓋公私立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等不同教育階段,顯示SEL議題已跨越課程領域與學段限制,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焦點。

中華孔孟學會強調,未來將持續舉辦以「經典×科技×情緒」為核心的語文教育推廣活動,讓SEL不只是口號、理念,而是教師課堂中可實踐的教學策略。同時,本年度10月份、12月份由中華孔孟學會發行的《孔孟月刊》,將以儒學、經典與SEL的課堂教案設計及教學實務為專題徵文,歡迎更多教育工作者加入這場語文教育革新的旅程,共創更有溫度的AI時代。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