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芬沙田逛街市

圖文:王蘭芬

今天在沙田逛了街市,街市就像我們的傳統市場。欸,不能說像,應該說一模一樣。賣東西買東西的人啊,攤位的擺法呀,光線、生猛氣味、地板髒亂潮濕的樣子,如果把聲音關掉光看畫面,簡直分不出來哪個是沙田哪個是東門。

但仔細走了一圈,東門主婦我忍不住一路哇哇的叫。

真不能小看廣東人啊,心想。雞鴨魚肉海產蔬果,他們沒有一樣不講究一個鮮字的。

做為SARS曾經很嚴重的受害地區,你以為他們一定對禽流感戒慎恐懼,至少要比台灣怕吧,台灣那之後都規定市場一律不能宰活雞了。但完全不是這樣喔,到今天人家香港還是大剌剌一籠籠活蹦亂跳的雞隻放在那,現殺的才好,賣雞的老板用生澀普通話說:「肉不一樣嘍,滑嫩!」陪我的香港朋友解釋,雖然可以賣活雞,但當天帶去市場的一定要全部宰殺,不能再送回雞場。

「今天一定得死嗎?」我看著玻璃窗裡的牠們,還瞪著發亮的小眼睛,抖一抖充滿光澤的羽毛,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以前古裝劇裡背上插著「斬立決」牌子的死刑犯,腳步忍不住就加快了。

同樣活蹦亂跳的還有會吐氣泡的大鮑魚、手掌大的貝類,跟一袋袋「田雞」,就是蛙吧,還分種纇,有皮色比較深跟比較淺的,就算平常口無遮攔的我,也沒辦法開口問:「老板,哪一種比較好吃?」

最不忍心是看到鼈。一隻隻被網子套住,白白的肚子翻出來,四腳朝天,拚了命地掙扎想翻身。那股難受勁啊,一面逃走一面想,怪不得大家都不想「吃鼈」。腦內小老師立刻糾正我:「阿芬同學是吃癟不是吃鼈,請不要誤導讀者。」所以祝大家每天都不吃癟喔。

以上是活生生,接下來要講的是血淋淋。

沙田街市裡賣的饅魚不知道為什麼特別大隻,所以都是剁成兩截來賣。最驚人的是,老板一見客人經過,就去捏那個只剩一半身體的鰻魚尾巴,然後,然後,說時遲那時快,沒有上半身的牠就突然帶著血淋淋的切口超大動作地彈跳起來。。。

釜山的「屍速列車」只演一次,沙田的「屍速鰻魚」可是天天看得到呢。

還有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魚攤擺出來已經殺好的魚,都會留下白白長形汽球般的內臟,炫耀似地特意讓它鼓鼓地置於剖開的屍體(誤)魚體中間。然後為了強調肉的新鮮度,不管賣海鮮還是賣豬肉的,都會另外在攤頭裝紅色光的燈泡,照得整區我回想起來全是血淋淋的印象。

他們也不太有丸子類的東西,一律推出「滑」系列,蝦滑、魚滑、牛肉滑,還細分魚蝦種類,這種我最喜歡,超想(手滑)買回家煮火鍋的。

廣東人煲湯有沒有,港劇裡誰身體虛心情差或是不虛不差光是想,就一定會端出一個燙手的碗來邊吹邊喝。所以一定要有煲湯專用的菜攤啊。

這種菜攤賣的東西完全超乎我的經驗法則,居然有烤過的甘蔗(增加甜味)、整顆椰子(湯煮好後最後要放椰汁)、茅根(治煩渴)、茯苓(養顏)、天山雪蓮(整個變成金庸小說)…,加了這些東西,這湯不常常上港劇實在說不過去。

反而是水果沒有太亮麗表現,會不會是香港人不太愛生冷的東西的緣故?但有看到甜菜根是連莖帶葉賣的,好感動,居然這麼新鮮,我在這邊能買的永遠是外皮已經乾乾的那種。

印象裡,總覺得香港是緊張繁忙又現實之地,但逛了市場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如果一個地方的居民願意花這麼大的精神工夫在吃上面,那他們整個社會一定擁有我所不知道的極為悠閒甚至風雅的那一面。

就像香港美食家蔡瀾說的:「人生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多玩玩,不羨慕別人,不聽管束,多儲蓄人生經驗,死而無憾,這就是最大的意義吧,一點也不複雜。」

附帶一提,我覺得蔡瀾也提到過我:「愛笑的尤其難得。嘻嘻哈哈,令周圍的人都開心。加上愛吃,更是無敵。喜歡笑和喜歡吃的女人,哪有空閒去想些壞主意?」(被踢飛)(誰寫妳)(但無害是真的快來約我出去玩)

 

頭條留言
王 蘭芬
王 蘭芬
畢業於東吳大學英文系,曾在北京大學中文研究所就讀,著有《圖書館的女孩》、《影劇小記者的秘密日記》、《旋轉木馬嘩啦啦啦》、《夏天與甲蟲的故事》、《寂寞殺死一頭恐龍》。 當過好多年記者,現在是超愛寫臉書的家庭主婦,並認真進行散文及小說創作中。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看中華成棒世界首奪冠 憶41年前發哥告別採訪亞棒賽...

1983年漢城亞洲杯棒球賽,發哥(左四)在賽場一塊...

冬令扶助傳遞溫暖  陳若翠第一波大樹區愛心物資發送...

南部最大聲 曾志豪 高雄報導 時序逐漸進入歲末寒...

移民署與慈濟合辦「外籍船員義診及義剪活動」  今年...

南部最大聲 /編輯中心 每當「秋」意濃時,秋刀魚...

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入圍者林政勳回崇右母校 分享從校園...

【民生電子報:記者黃李舜/台北報導】 電影《優雅...

第五屆金雞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 全球華語青影...

第五屆金雞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以下簡稱“金雞短片季”),11月12日至11月16日在廈門舉辦。臺灣製導的《金》、《馬來亞虎》、《道安講習》、《對面》4部影片獲選展映,大陸、港澳臺地區及海外近五十名華語青年電影創作者,進行為期五天的熱烈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