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玲:大車站好發展 平鎮需要大車站

【Lilia Yu立法院報導】桃園立法委員,也是此次參選桃園平鎮、龍潭立法委員候選人呂玉玲,自就任立委以來,對於平鎮火車站著力甚深,從桃園鐵路高架化工程,就全力推動平鎮火車站,在103年獲得交通部同意,也順利在106年納入桃園鐵路地下化工程。呂玉玲主張平鎮需要大車站,藉由車站廣闊腹地,結合桃園捷運,帶出周遭發展,如公車轉運站、商場,打造平鎮成為南桃園新都心。

呂玉玲表示,平鎮火車站是平鎮鄉親期盼已久的建設,平鎮是桃園第三大人口區,有23萬人口,藉鐵路往返通勤人數甚多,然而鄉親要搭乘火車,必須到中壢車站去搭乘,不僅交通不便,且由於公車運輸也少,在通勤時間上也增加不少,因此平鎮火車站便成為很多平鎮鄉親期盼的夢想。

在她上任立委後,便積極與當時的桃園縣政府(103年改制為直轄市)、平鎮市公所(103年改制為平鎮區公所),一同來推動平鎮車站,也順利獲得交通部的同意,後來因桃園市長鄭文燦改推地下化,呂玉玲也積極推動,讓平鎮車站能順利放入地下化工程中,並在106年通過可行性評估報告,交通部也在日前原則性通過桃鐵地下化的規劃評估案,呂玉玲表示,鄉親的期待正在逐步落實。

然而,因平鎮站南端、地下化出土引道坡度過大,台鐵評估不利營運,桃園市政府在107年片面決定將原有規劃在老街溪西側的平鎮車站,北移665公尺,到現在新富一街北側。因事前並未與鄉親溝通,且兩個站址擁有腹地相差甚大,老街溪西側是擁有近30公頃的腹地;而新富一街北側僅有1公頃的站址,周遭皆為住宅大樓,對當地交通、治安、居住品質皆會有負面影響。

而且火車站會帶來人潮,若是規劃得好,會帶動周遭區域發展。呂玉玲以新北板橋車站為例,兩側是公車轉運站與國道轉運站,對面是新北市政府,鄰近是大遠百商場,板橋車站順利帶出新板特區,成功成為新北市的都心。呂玉玲認為,板橋能,平鎮當然也能,這是一個很好的借鏡經驗,當然平鎮車站的設置,是絕對需要廣大腹地,對平鎮未來才能有好的發展。

呂玉玲指出,當初在規劃平鎮車站案時,就曾考慮過新富一街北側做站址規劃,但當時包括桃園縣政府、平鎮市公所,與規劃單位都認為,此址發展腹地過於狹窄,最後才把站址定在老街溪西側,搭配縣府時代規劃的公車轉運站、行政園區等,期待平鎮車站可以做為發展平鎮未來的基點。桃園市政府現在貿然又決定北移,後續的配套方案可以說完全沒有,也並未考量車站周遭停車空間需求、公車運輸轉運,及交通動線規劃,且平鎮站未來規劃是雙鐵共構,要結合捷運,人潮勢必會更多,以新富一街北側這狹長的土地區塊,是否足以疏運未來預期會暴增的人潮,呂玉玲是持懷疑的態度。

呂玉玲表示,兩個站址最大爭點在於,原定平鎮站南端出土上坡引道坡度過大,才導致平鎮車站必須北移。行政院長蘇貞昌曾在今年3月時在立法院公開承諾,要做地下化延伸到楊梅的可行性評估,如果可以南延至楊梅,則地下化不須在平鎮出口,自然南端引道也會消失,就不會有坡度過大的問題要解決,平鎮車站就可以從區位選擇上,來挑選一個最有利平鎮未來發展的站址來規劃興建。呂玉玲也在今年九月,在平鎮召開平鎮車站選址公聽會,參與鄉親幾乎一面倒的支持平鎮車站要設在有廣闊腹地的老街溪西側。

然而六個多月過去,蘇院長的承諾卻遲遲沒有動作,甚至形成交通部、桃園市政府互踢皮球,而桃園市長鄭文燦不僅沒有去規劃桃鐵地下化南延的評估,卻一再模糊焦點,甚至用一些政治性的語言來批評她,呂玉玲認為,這在虛耗平鎮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她覺得非常可惜。呂玉玲最後表示,為了平鎮未來的發展,她會持續推動平鎮大車站,讓鄉親了解,為了平鎮未來的發展,平鎮需要大車站,她會一直堅持下去,捍衛平鎮的未來。

呂玉玲經常與民眾接觸,溫暖又貼心的互動令人讚賞(圖:呂玉玲臉書官網)
頭條留言
Lilia YU
Lilia YU
雖然說「聞道有先後」,但是「術業有專攻」,年紀大不代表學問大,世代交替,後浪比前浪,新世代領航員總是會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專注且熱愛於人文,歷史紋理,以及生活中的老物件,並且能夠從中加以運用創造出新商業模式及活化閒置空間。目前熱衷於研究及觀察社會中每一個角落所發生的美好事物,同時也積極參與文創,在地創生及社福、公益團體的各項活動宣傳與規畫執行。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世界棒球12強賽冠軍賽—台灣全省戶外直播資訊

南部最大聲 /編輯中心  世界棒球12...

【南方視角】 企業參與公益,凝聚團隊力量——「順發...

南部最大聲 / 曾志豪 高雄報導 【南方視角】本...

品維維健康美學診所 插旗南港提供全方位美麗新體驗...

商傳媒|記者張瑞珊/綜合報導在這個追求健康與美的時...

深耕終身暨社會教育領域 台灣知識庫創辦人獲頒木鐸獎...

本(113)年度11月22、23日,由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隆重舉行,主題定為「面向不確定的時代:打造教育的幸福工程」。會中提出多項具前瞻性的教育建議,包括「整合學校、社會與家庭教育,培養全方位人才」及「運用人工智慧協助教育轉型」等,為教育界未來指引方向。本次年會匯聚國內外學者與教育實務專家,期間舉行主題講座、專題論壇、論文發表及優良教育人員頒獎等活動,成為教育界年度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