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天豪
看到這裡,你應該會有點意外…
大家都說喪權辱國的慈禧太后,原來並不糟糕嗎?
呃…
這是上半場,人生是還有下半場的。
只是,如果慈禧太后在1885年就駕崩…
那麼,她的歷史評價,恐怕會跟武則天差不多高,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可惜,下半場就很不堪了。
(先聲明一下,這一個系列的主題是民國,所以清末的事情都簡單說,只說些事實,不刻意分析裡面的複雜因果關係。)
事情從哪裡開始變化的呢?
「1894年」
這一年,慈禧太后過六十大壽,也迎來了日本人的挑戰。
「甲午戰爭爆發!」
通常,大家都會以此嘲笑她:
「每逢萬壽必無疆」
不過,我得提醒大家…
此時她已執政33年,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了。
這場戰爭,是她的侄兒兼養子光緒皇帝主導的。
我說個細節:
一開始,光緒皇帝的近臣,刻意不把戰場失利的消息呈報慈禧。
直到李鴻章越過皇帝,將開戰以來的所有電報上呈給慈禧,慈禧才驚覺戰況不妙。
然後,慈禧太后將宮內所儲存的三百萬兩銀子,交給李鴻章應急,並停辦六旬壽典。
當然,這已經無法挽回局面了。
而且,雖然開戰的決定未必是慈禧太后親自下達的…
但是,她並沒有制止光緒皇帝輕率的決定與指揮,識人不明的責任,她甩不掉。
再來,就是更糟糕的「瓜分風潮」。
1897年底到1899年7月的「瓜分風潮」,是清朝滅亡的關鍵。
但是,這個責任到底應該由誰來負,頗為難以斷定。
因為,這一年半的外患期間,還夾帶著一場影響深遠的政變:
「戊戌政變」
這是慈禧太后執政期間,第二次有人想挑戰她的地位。
現在歷史學界普遍同意:
「康有為的確有發動武力政變的計畫」
結局是:
「慈禧太后率先發動了政變,軟禁光緒皇帝。」
而這一場政變,也決定了慈禧太后的歷史評價。
因為,此後的「義和團」、「八國聯軍」,都是在她重掌大權之後發生的。
就算是對慈禧太后抱持好感的歷史學者,也很難在這些事件中替她撇清責任。
我們來看看「八國聯軍」之後的情況吧。
清朝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
第五款,中國禁止進口軍火兩年。
第六款,中國共付各國賠償金四億五千萬兩銀,分三十九年付清,每年利息為四厘。
第七款,北京的大使館區內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以派兵保護。
第八款,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天津之間的炮台一律拆毀。
第九款,外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
第十款,中國對將來一切抗外行為予以懲罰。
如果這不是亡國,那什麼是亡國?
史學界的公論是:
「這次事件之所以沒有讓清朝滅亡….」
「是因為中國的規模太大,單一國家吞不下,所以改成殖民自助餐」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替慈禧太后的表現打個分數了。
由於以後還有好幾位領袖需要對比,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可以跨時代比較的標準。
所以,關於每一代中國領袖應付列強侵略的表現,我們的評分標準是分成四個層面來看:
戰爭勝敗得失:考慮發動戰爭的合理性,與戰後得失狀況。
內部穩定程度:考慮執政時期的長度,以及期間的穩定度。
歷史影響程度:考慮應對列強的策略,對下一代是好是壞。
對手強弱程度:對手越強得分就越高,這樣才有世代平衡。
(每一項滿分是25分,總計一百分)
如果只考慮慈禧太后執政的前33年(1861~1894)
那她的得分是:
戰爭勝敗得失:20分。
(因為沒有重大的喪權辱國)
內部穩定程度:25分。
(幾乎沒有任何重大的挑戰)
歷史影響程度:15分。
(自強運動是中國現代化的開始)
對手強弱程度:15分。
(因為沒有碰上最強的英國)
但是…凡事就怕但是,把執政的後面14年也加進來之後…
她的得分就變成:
戰爭勝敗得失:5分。
(基本上是亡國了)
內部穩定程度:15分。
(雖然有革命黨,但是慈禧太后去世時,還不成氣候)
歷史影響程度:5分。
(留給下一代的,是個爛到不能再爛的爛攤子)
對手強弱程度:25分。
(這個時期,是人類歷史上殖民侵略最瘋狂的「新帝國主義」時期)
(別說是清朝,整個地球沒有被西方人殖民的國家,能有幾個?)
50分,不及格。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