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烏凌翔
半導體產業近來有些瘋狂,原本不在第一領先群的歐盟,與根本不在賽道上的印度,都宣稱要加大投資追趕最新製程、或建立國內原本不存在的晶片製造廠。怎麼回事?
感謝《上報》上刊拙文,也請臉友指教。
先看歐盟:早在2月11日就傳出要建設先進半導體廠的風聲,3月9日歐盟執委會正式公佈了「2030數位指南」綱要。本文關切的半導體是綱要四大重點之一「數位基礎建設」(digital insfrastructures)中的4個構面(dimension)之一,目標十分驚人:2030年包括處理器(processor)在內的晶片產值全球佔比,要比現在成長一倍,達到20%;製程更是要達到接近物理極限的2奈米。而歐洲主要半導體大廠意法(STMicroelectronics)、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現在還是以28奈米製程為主力呢。
不過,如果比較數位基礎建設的另外3個構面-為商業服務的「邊緣/雲」基礎設施、量子運算服務、以5G為基礎的全民網路聯結-所設定同樣、甚至更為宏大的目標,就會把剛剛驚訝的嘴巴閉起來,因為不能張更大了,只好轉而懷疑歐盟官僚的超前佈署要如何達成?
一個由27個國家組成的鬆散邦聯,其中有大如法國、小如愛沙尼亞,富如德國、窮如希臘,官方語言就有24種,之前20年曾經多次嘗試扶植半導體行業,卻沒成功過的歐盟,這回有何理由非要投入百億、甚至千億美元的巨資再來一次?
再看印度:相較原本就有半導體產業基礎的歐盟,印度半導體產能幾乎還只在起步階段。但是,上月底,祭出10億美元政府補貼為誘因,企圖吸引外國半導體廠商前往設廠。目的倒是說的很明確-為了要打造智慧型手機生產線、以及強化電子業的供應鏈。
10億美元補貼有吸引力嗎?一向雄心壯志鷹揚古今的南韓,希望鞏固其半導體的業界地位,宣稱今年的資本支出要成長20.4%,比起我們的護國神山,雖嫌少了點,但也有189億美元。英特爾新任執行長Gelsinger 3月24日宣佈IDM2.0策略時,提到加蓋兩個廠要投資200億美元。台積電今年的資本支出則是250~280億美元,未來三年據說是1,000億美元。
所以,區區10億美元,就要外國廠商克服對於印度國內大環境很多一時改變不了之缺點的恐懼,不太容易,難怪外界不看好印度能夠晶片生產本地化。
但它為什麼要這麼做?擔心的是什麼?
也許跟已經「強力邀請」台積電赴亞利桑那設廠的美國,擔心的是同一件事?
前文提到Gelsinger線上發佈會宣稱要在亞利桑那增建兩個新廠,目的是要英特爾重拾過去嘗試過不只一次、但放棄了的「代工」業務。如果看了Gelsinger的完整發言與答客問,可能會誤以為他是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長,開口美國政府、閉口國家安全,對於外界質疑自有產品的英特爾,為同業代工會引發的誠信(integrity)與競爭問題:客戶怎麼確定你不會把我最新的設計挪給你自己用?Gelsinger竟然也信心滿滿的認為美國廠商會損棄成見。
內部各派系或各山頭會捐棄成見的最大可能,就是外部壓力夠大,譬如萬一明天外星人侵襲地球,世界各國就會團結起來,好萊塢的編劇也是懂政治的。再一種就是所謂「養寇自重」(強化外部敵人的威脅),這種作法,明眼人都看得出,不過本文談的是國際議題,還是回到主題…美國已經有了台積電赴美建廠的承諾,仍不放心,再加碼要求英特爾投入成為雙保險才放心?
當然還有中國大陸,一般人以為中國是被美國以「芯片」為武器壓制,才開動國家機器,「自力更生」,其實中共早在2014年9月就提出「國家大基金」計劃「覆蓋芯片全產業鏈」。彼時,川普還沒宣佈要參選呢。
避險或備戰?
換言之,老共在老美壓力山大來到之前,就已自知短板何在,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只不過是更完整的製造能力升級規劃罷了,但是現在都被美、中科技戰逼的正在大幅調整戰略。
從世界半導體各家公司的層次來看,各巨頭增加晶片製造能力的投資,是這些公司之間激烈競爭的「軍備競賽」。但是從國家層次觀之,各國都注意到了小小晶片的自製能力,其實關乎國家安全。
沒有自給自足的「國貨」晶片:文明古國印度沒法達成建立智慧手機等電子產品製造大國的國家目標;堂堂大美霸權,想到它所養賴的亞洲國家一旦斷供之後果就難以成眠;歐盟各國政府竟然要揪團來台灣拜託擠出產能給他們癱待中的汽車工業;天朝上國的中興通訊竟然被迫同意美國政府派駐稽核人員進駐監視。
科技力量幾乎是國家權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項了,飛速進步的半導體產業加上無所不在的晶片,只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所以才演出國家為了避險而強力「干涉」商業運作,半導體製造商也只好被迫為國備戰了。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