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訊/ Lilia Yu 】美麗島事件是台灣民主的分水嶺,而早於美麗島事件發生於1977年的中壢事件,最重要的場景就是鄰近壢景町的中壢分局,因此,桃園市政府盡力保存歷史建築原有的樣貌,將壢景町打造為文化活動集會所。回顧這段歷史,別具意義,同時也期盼透過紀念活動,讓更多人認識中壢是民主的故鄉,瞭解到桃園與台灣民主發展有密不可分的深切關聯。
從《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到《美麗島雜誌》,其中所撰述的內容與台灣的民主化路徑相同,再次回顧美麗島雜誌社的相關紀錄,特別有感。而在美麗島創刊43年後的今日,台灣民主已然成熟,但也正面臨全新的挑戰,一方面要保護台灣民主,不被外力所扭曲及改變,二方面則要繼續壯大台灣的民主,這是這一代台灣人共同的責任。
《美麗島雜誌》訴求民主、人權、法治等基本道理,並希望取代黨國一體的觀念、取代反攻大陸的神話,以台灣為主體開展屬於台灣的民主。鄭市長說,美麗島事件獲得台灣人民廣泛的同情與支持,因而有了後來的黨外民主運動及反對黨成立,打開台灣民主化的大門,可謂是沒有中壢事件,就沒有美麗島事件,也就沒有後來的民進黨。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表示,1979年美麗島雜誌社成立,並於8月16日《美麗島雜誌》創刊,台灣的民主從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不斷發展,幾十年後,現今台灣的政治領導者都是當時的新生代,當時僅十餘歲的鄭文燦市長,現在也成為政壇的象徵性人物,可見推動新生代政治運動是成功的。許董事長也肯定鄭市長執政不分藍綠,樹立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舉」的典範,他也期盼鄭市長的「桃園模式」能成為「台灣模式」。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