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根源之二:高海拔對心血管影響(下篇)

高山症案例

陳先生是我非常要好的國中同學,2016年10月20日與好友相約至中國雲南省麗江(海拔2,416公尺)旅遊,下午到壯麗的高原湖泊瀘沽湖(海拔2,685公尺)遊湖近3小時,晚餐應酬酒酣耳熱下飲白酒200毫升(酒精含量50%)。當天從早到晚近22小時未休息,晚上回到客房欲休息時,驚覺頭痛欲裂,痛不欲生,痛到必須連續撞頭,然後把頭頂在牆壁上,方能緩解一下。因為持續的頭痛,把隨身帶的阿斯匹林20幾顆全部吃完,仍無法減輕頭痛。

折騰一晚,隔天才接受氧氣治療,並吃了一些藥,雖症狀稍緩解,但仍是相當不舒服,一直到回到台灣,持續的頭暈頭痛才停止。但是因為仍然是間歇性頭痛,所以趕緊到永和耕莘醫院就診。想不到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竟發現在顱內右前額葉有2X3公分大小的血塊(圖四、血塊如白色箭頭裡的黑色腫塊),後來繼續觀察了兩個月,在萬芳醫院追蹤的MRI檢查發現血塊終於消失了,間歇性頭痛才不再發生。

圖四:追蹤的MRI檢查發現血塊終於消失了,間歇性頭痛才不再發生。

案例的解讀:

陳先生其頭痛是因高山症所致,但因為頭痛難挨,連續撞擊頭部,再加上服用阿斯匹林過量,造成顱內局部出血導致其二度傷害。因為並非腫瘤,也非血管病變,其平常並無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所以經過兩個月的追蹤,其腦部血塊完全恢復。此案例告訴我們高山症是常發生的,只要到海拔7,000-8,000英尺以上之中高海拔,就有可能發生。發生時,要盡速就醫,不能隨便過量服用止痛藥,尤其是阿斯匹林。喝酒跟過度勞累皆會促發高山症,登高山時飲食生活習慣皆須小心,豈可不慎

高海拔環境 缺氧飲食

黃帝内經指出:冬天季節要求取溫暖、避開寒冷,飲食生活習慣,皆應如此,簡而言之就是要「冬藏」,才能保護自己免於受到寒冬的傷害。關於高海拔登山時的飲食該怎麼調整呢?我們在做登山研究時必須特別準備的食物,原則上必須先了解在高海拔缺氧狀況時,我們人體的生理需求的改變。

蘇大成醫師提供民眾參考的補氣虛食物表

 

「高海拔缺氧狀況,人體的生理需求改變」:

1. 基礎代謝增高:能量消耗大於平地,熱能需要量高於海平面,冬季笨重防寒服熱能消耗增加。冬季增加1/3,而夏季增加1/5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可占總熱量1/3,必須增加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圖四及五)

2. 蛋白質分解代謝增高:如果含氮食物不足、尿氮排出增加、出現負氮平衡。體內蛋白質合成量小於分解量,慢性消耗性疾病,組織創傷,饑餓屬之。熱量及營養之補充,所謂的補氣虛之食物,在高海拔登山,尤其是冬天時,是特別重要,絕對不要輕忽。(圖五及六)

3. 消化功能下降且胃張力降低:胃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降低,饑餓收縮減少,進食後胃蠕動減弱、胃排空時間延長、消化液分泌量減少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所以需多食蛋黄、牛奶、大豆、芝麻酱。同時補充消脹氣食物,例如陳皮、金橘、佛手柑以防脹氣。

4. 缺氧導致鉀鈉流失:高海拔空氣較乾燥,導致失水量較多。然而需控制飲水的數量防止肺水腫,日飲水3~4升促進代謝物排出。少尿者應限制鈉攝入量,白天活動多飲水,夜間不多飲水,以免增加心臟負擔。補充鉀鹽並限制鈉的攝入量,多食穀類、薯類、豆類、蜂蜜、牛奶,以增加動脈血氧量。

5. 缺氧導致血糖降低:糖原分解代謝增高,糖質新生作用減弱,糖原減少,需增加高碳水化合物攝食。

6. 缺氧導致維生素B1、B2、菸鹼酸代謝加速:需補充。

7. 缺氧導致呼吸加強又加快。

8. 缺氧導致血紅蛋白增加:鐵的需要量增加,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

9. 維生素C缺乏:導致食欲下降,疲乏無力、傷口癒合延遲、牙齦出血。

10. 盡量控制飲酒量:酒有許多生理效應,酒精可以促進循環及取暖之用。飲酒可使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加快。交感神經亢奮,血壓上升、心律變異性降低。會加重心血管之負擔,促發心血管疾病,所以只能適量。若有喝酒,可以適度補充落花生、葡萄等食物,可以協助解酒。

11.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L-Methionine)需求增大:
 蛋氨酸屬於必需胺基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製造,須由食物中攝取。
 蛋氨酸可經轉移作用,提供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
 雞蛋清含蛋氨酸最多、雞胸脯、火雞皆含較高含量。
 金槍魚、鱈魚、黑線鱈、翻車魚、乳酪類、及海藻,其蛋氨酸含量高。

 

圖六:魚類肉類攝取量會依性別及工作差異與季節等而有所不同

 

「春雨、夏露、秋霜、冬雪」而有疾

氣候醫學是很重要的,是疾病的根源。所謂的「春雨、夏露、秋霜、冬雪」而有疾,「疾」是疾病從天上來,天上一撇加上疒,此之謂也。而「病」則是「一」加上「內」是,「一」是從東到西(食物),「內」則是一個「人 」進入「门」,指的是把東西吃下去,「疒」是人有病痛而倚靠休養的樣子。如果沒辦法消化吸收代謝,就是病從口入(圖七)。 意即是疾病從天上來,疾病從食物來。這個解釋告訴我們,就是發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就在字意裏說明了。

圖七:如果沒辦法消化吸收代謝,就是病從口入

氣壓低缺氧是高山症主因,冬天是高危險季節

我們在過去兩三年的研究發現冬季登山時,血壓及心血管負擔會顯著增加,隨著海拔高度氧氣變成稀薄時,血氧濃度明顯降低。在冬季時,而心臟輸出量竟然會增加25%,即使只是到海拔2,500-2,750公尺高。這種登山活動在台灣是非常常見的,從低海拔的平地到2,500-3,500公尺的中高海拔的高山森林遊樂區去旅行,在台灣是一般人的一日或二日遊行程,但是己到達會發生高山症的高度(8,000英呎),這是常被忽略的危險。

由中高海拔的心血管效應研究,發現對心血管系統的效應已經是非常顯著。這個海拔高度也是許多國外滑雪勝地,例如美國Colorado Rocky Mountain滑雪場,就落在2,500-3,500公尺的中高海拔範圍,也是許多人一日或二日遊的行程,很值得好好的做研究,以預防高山症及急性心肺疾病發生。

「熱量、營養、和補氣食物」在登高山時,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登山從事森林旅遊活動中特別要注意的,否則很容易生病。冬天是一個危險季節,尤其是寒冬高海拔的登山活動,更是高風險。

總而言之,我們在冬至季節登山至塔塔加的研究觀測,發現在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的登山過程,主要是面對寒冷天氣、氣壓低、及顯著缺氧,所以心臟的適應是增加血壓、心跳及心搏輸出量,增加心臟工作量來彌足全身的缺氧需求。我們也發現若能在登山過程作短暫停留,可以緩衝心臟血管的過度負荷,可以明顯減輕其心臟血管之不良效應。記得要補足熱量與營養,禦寒的衣物與設備,都是不可或缺。到森林環境休閒享受森林浴,有其促進健康的正面效應,然而除了休閒享受,我們須注意寒冷及高海拔對心臟血管之影響。

頭條留言
蘇大成
蘇大成
蘇大成醫師 1959年生 屏東人 學歷: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士 1983畢業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1990畢業 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究所博士 2005畢業 現任職務: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2018.8迄今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及心臟血管中心主治醫師1996.9迄今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 臨床教授 2017.8 迄今 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臨床教授2017.8迄今 蘇醫師以一位兼具公共衛生及環境職業醫學專長的心臟科醫師,積極投入民眾之健康教育以減少心血管疾病,是國內心臟血管疾病預防的重要開拓兼領導者。在全球氣候變遷環境急遽惡化下,環境與職業因子越來越重要,也是臨床疾病重要的可能的致病及惡化原因。如何協助民眾在日常生活起居的食、衣、住、行、育、樂當中,如何避免危害而能得到健康,將是未來預防醫學的重點。蘇醫師深信「生活醫學」,才是一般民眾所深切需要的科學知識。 蘇醫師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預防心臟學方面,研究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危險因子。參與台灣最有名的金山社區心臟學研究,奠定台灣本土心臟血管疾病流行病學的重要知識及基礎研究。在台灣年輕人早期心臟血管疾病與環境污染關係的追蹤研究,蘇醫師發現環境荷爾蒙與心臟血管疾病因子相關,也與糖尿病及甲狀腺功能相關。蘇醫師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實證過勞死、空氣汙染與心臟血管疾病相關。蘇醫師關心社會民眾健康,參與了龍山寺及行天宮的空氣品質監測,推動龍山寺減香減爐,希望用科學研究幫助這個社會改變風俗習慣。 蘇醫師近來,跨學院與農學院教授研究森林醫學及園藝醫學,也與理學院化學系及大氣科學系,工學院電機系及環工所、中研院統計所及變遷所、公衛學院的專家學者們,一起探索森林環境及居家環境健康的影響因子,並尋求解決方案。目前蘇醫師帶領的大自然環境醫學研究團隊,將從事更多的自然環境健康研究,尤其是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的相關研究,希望能夠促進民眾健康。 蘇醫師發表之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論文180篇以上。著有「別怕膽固醇」聯經出版社、「膽固醇與健康」聯經出版社,以及商業周刊專刊2013/6/25第63期「35歲起就要小心!別讓三高上身」,從事民眾科普教育不虞餘力。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馬斯克旗下Neuralink獲加拿大試驗許可 腦機...

商傳媒|記者許方達/綜合外電報導由全球富豪馬斯克所...

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傳愛天使系列公益活動》高...

南部最大聲/  曾志豪 高雄報導 由世...

子雲科技專利營銷系統首度在Meet Taipei創...

【民生電子報:記者黃李舜/台北報導】 2024 ...

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出狠招 擬要求Google分拆Ch...

商傳媒|記者許方達/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司法部(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