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鏈球菌感染持續在國內肆虐,這個被 WHO 列為「超級細菌」的細菌感染力原本就不容小覷1,今年又遇上罕見夏季流感以及新冠疫情再起,可能誘發肺炎鏈球菌感染,造成次發性、續發性感染2,3 ,一旦由上呼吸道黏膜進入血液,開始侵襲各個器官,患者就可能兵敗如山倒,引發腦膜炎、敗血症等多種侵襲性感染症,恐危及性命4。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直言,即便有抗生素能治療肺炎鏈球菌,但許多長者病患病程進展快速,來不及阻止惡化,因此接種疫苗還是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最好方法。
「20-40% 的健康兒童在鼻咽部都能發現存有肺炎鏈球菌5。」李秉穎解釋,肺炎鏈球菌能與人和平共存,且每個人帶有的菌種都不同,當我們罹患流感、新冠等病毒時,病毒就會開始破壞呼吸道黏膜,降低人體的免疫反應,經過一兩天或是一星期的病程後,就可能誘發肺炎鏈球菌感染。因此醫師解釋,與其說肺炎鏈球菌感染是感冒惡化所導致的病症,事實上,應是感冒等病毒引起肺炎鏈球菌感染,這也使得臨床醫師在最初治療上,較難以辨別是否為肺炎鏈球菌所導致的病症。
長者難擋肺鏈侵襲 糖尿病等共病加速病情惡化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105 年死因統計年報顯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年齡分佈,呈現 U 型分布6;而在死亡的比例上,長者又比兒童來得更高,呈現 J 型分布7 。李秉穎解釋,幼童的免疫系統發展尚未成熟,對於許多病毒較無免疫力,因此較常因病毒感染誘發肺炎鏈球菌。而長者雖帶菌率低,但免疫力較低且加上可能又有糖尿病等共病問題,使肺炎鏈球菌感染後所誘發的併發症,遠比幼童來得更為嚴重。
李秉穎提及,臨床曾有一名 2 歲幼童,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等類似感冒症狀,發燒至第五天時開始呼吸急促,因而住院治療,檢查發現併發肺炎且有膿胸,必須手術引流膿液,後續檢驗為腺病毒導致肺炎鏈球菌感染而併發肺炎。因此呼籲,若家長發現幼童感冒後出現呼吸急促症狀,就應提高警覺,以目前國內兒科醫療技術,幼童重症死亡率並不高。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長者常會出現病情惡化快速,即便使用抗生素治療,仍無法控制的狀況。
接種疫苗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 醫籲高風險族群也應納入公費
肺炎鏈球菌感染預防勝於治療,政府目前提供 65 歲以上民眾可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又分 23 價多醣體疫苗(PPV23)與 13 價結合型疫苗(PCV13)兩大類8;李秉穎說明,23 價多醣體疫苗的抗原對於免疫系統有一定刺激,但免疫反應較短,13 價結合性疫苗則是將多醣體抗原與無毒載體蛋白結合,產生更強免疫反應,保護力更持久。以打地基舉例,建議先施打 13 價結合性疫苗蓋好地基後,再接種 23 價多醣體疫苗築高樓,才能相輔相成,達到最佳保護力。
李秉穎指出,除了兒童與長者,包括糖尿病、慢性腎病、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等都是容易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高風險族群。在國際上,包括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早就建議,肺炎鏈球菌感染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疫苗,且應先接種結合性疫苗,再接種多醣體疫苗9。呼籲高風險族群目前可自費施打,畢竟多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多場所等衛生習慣的防護力有限,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最好的方式仍是接種疫苗,才能免於感染後的重症威脅。
文/呂佳恆 圖/楊紹楚
(以上資訊由輝瑞大藥廠提供)
PP-PRV-TWN-0194-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