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耀華博士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單位服務四十餘載,兼具資訊專業與推展數位化職能,面對危機四伏的網路世界,毅然投身於資訊安全宣講任務。在職期間輪番對校內各學院系所教授,以貼切易懂的內容闡述,場場獲得熱烈迴響與好評。目前擔任台師大退休同仁聯誼會理事長,她感慨的說,高齡者是數位落差的弱勢族群,在網路世界裡,他們不知如何保護個資,不知如何防範詐騙,對於網路攻擊手法更是陌生。
她的另一個身分,是軍眷第二代,父親汪紹寬畢業於黃埔第 7 期,曾是胡宗南將軍成立第一個戰車團的營長。汪博士談到,「父親在上海保衛戰時與日本作戰,苦戰四晝夜,身中三處破片及小腿中彈仍死守陣地,有賴傳令兵拖著離開,得以存活。」她指出戰場上的同袍情,是不分階級的共生死。黃埔軍的豪情在於不畏生死,他們是用生命在愛國,胸懷保國衛民的使命感!
緬懷過往英雄魂 現代視野看戰爭
關於父親從軍作戰的英勇事績,多是從長她6歲的義兄鍾緬先艦長轉述得知。她說,「緬先哥哥自小受父親薰陶,投筆從戎,於70年代三次帶領海軍官兵自美接收諾克斯及中和級坦克登陸艦,展現黃埔風範,深得父親疼愛。」
汪博士說「緬懷過往」的故事,很多前輩說得比她詳細,而今天想要以「現代視野」來談「戰爭」。她一面操作電腦播放網路攻擊的即時畫面,一面解說網路上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的相互攻擊。她說任何議題都有可能引發網路攻擊,比如之前美國議員斐洛西訪台,台灣遭受網路攻擊量就爆增數十倍….。她直言,「在網路時代,敵人不需費彈藥,只要癱瘓網路,就可摧毀國家的運作機制。」
父女情深的傳承 耳濡目染的價值觀
老來得女的汪紹寬先生,與汪博士相差了四十多歲。汪博士談及小時候的記憶,「來到台灣後,父親投入橫貫公路的開墾工程;眷村裡,也總是熱心為鄰居解決問題,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常常有杵著拐杖的軍人登門拜訪,當時年紀小看到一拐一拐的傷兵,很是害怕,會躲到桌子底下。儘管那時家裡經濟狀況不好,父親仍要媽媽去跟眷村鄰居借錢資助他們…。」
她長大踏入社會,每當遇到軍官,聽她提起父親是黃埔7期,對方定會給予肅然起敬的回報。她笑著提起考駕照的往事,她跟教練說「黃埔7期的父親是蔣緯國的駕照主考官。」此話一出博得教練沿路叮嚀,讓她順利地通過考照。她說,這就是軍中敬愛同袍的優良文化,讓她以身為黃埔後人為榮。
汪博士回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屢屢獲得父執輩的關照及相助,這種黃埔豪情所凝聚的同袍情誼,亦是千金難買的「德澤」,讓她懂得「利他」的付出,可獲得比金錢更為珍貴的經濟價值。她提到「我在師大當選了30多年的職員代表,擔任過考績會、甄審會、兩性平權、申訴會的委員,為同仁仗義執言爭取權益,所以有人稱我是俠女。也擔任過全國公務人員協會常務理事,曾為了軍公教權益,上政論節目力辯名嘴。」她說,這就是受父親的影響,傳承了愛同袍、愛民助民的黃埔精神。
認清當今局勢 創新黃埔精神
「然而,這群曾經上過戰場的黃埔老英雄們,已經慢慢凋零了…」「如今,面臨的局勢是,科技發展下的資訊戰、選舉制度下的金權文化、去中國化的課綱教本,我們該怎麼讓年輕一代接續傳承黃埔精神?」在教育界服務大半生的汪博士說,緬懷過往傳承善力量是「承先」,而認清當今「數位時代」、「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型態的「啟後」,正是我們所面對的嚴峻挑戰。
她語重心長的說道,「生氣不如爭氣,望前輩們化悲憤為力量,突破同溫層的迷失,拓展與年輕輩共鳴的渠道,培育新生代群策群力,冀望在網路世界裡,成為力挽狂瀾的「英雄」,創新世代的「黃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