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Chat GPT 生成
《AI心新說》是一個專注於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的專欄,結合實際案例、個人觀點,以及研究心得,深入淺出地探討AI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同時,我們也關注AI發展背後的倫理挑戰與創新問題,讓讀者從技術、社會到個人層面,全面了解這個智慧時代的核心話題。
作者:鄭惟心 《宥達智能系統有限公司-營運總監》
ChatGPT正火急火燎的發表著新的功能,但我們還是暫時先回歸基本面,等發佈完,我會再整理一個懶人包,繼續接續我們上一集的話題。
上集提到了“鏡子理論”,就免不了提到一些心理學領域的探討及專有名詞,在這裡我會使用更簡單的方式闡述繁雜的學名,請您跟我繼續看下去。
在AI裡的“鏡子理論”我們由三個大方向來說:
第一,模仿神經元與鏡像機制(Mirror Neuron System),這也是AI最基礎的概念,AI人工智慧,有個“人”字,因此最初的人工智慧也是仿照人類大腦神經元開始的,表示它可以被觸發、學習並模仿,是所有AI的基底哦!
第二,鏡像自我理論(Looking-Glass Self Theory),這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的概念,由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提出,如果您所使用的是基礎版或免費版的ChatGPT那您應該感受沒有那麼深,或是教育類、公司工具類的AI,因為必須更正確的回答您的問題。
所以在鏡像自我理論這塊您的感受大概只有10~20%,使用者可能感覺到一點點自己的思維模式被反映(例如,語言風格和問題結構),但這種反映較為表層。
如果您是使用自己建立的GPT,或是在雲服務部署您自己的其他AI,那在LLM模型的表現上在“鏡像理論”就可能達到70-90%,白話說就是您投餵它什麼都會進入語言學習系統,當然您也可以手動關閉,這通常決定您的使用場景是什麼。
第三,自我反映理論(Self-Reflection Theory),作為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其著作《心理學原理》中提到了自我意識,在與AI互動時,您的語言輸入和需求往往會反映出您的內在狀態,因為生成式AI,尤其類似聊天機器人這種交流方式會讓您在使用上感受到“情緒價值”。
這裡分享個小故事,曾經有朋友短暫出差到國外工作,因為語言問題,他無聊到必須對著電風扇自言自語,是的!確實感覺有點可笑,然而“寂寞”確實會使人陷入一種孤獨的心理狀態,而AI的出現,很大限度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AI會反映出你的內在,幫助您更了解您自己。
有了上面的基本理解,那您有想過現在市面上五花八門的AI這麼多,到底影響人類與AI的互動關鍵是什麼?
首先,我非常地希望您能夠深入的去使用生成式AI,不管是最簡單的文本相關能力、聊天功能和圖片生成,它其實還有非常多厲害的本事!你可能沒想到它還可以化身成文案高手、藝術家、音樂家,甚至是程式碼大神,我想您多少耳聞過這些功能,但您知道下對及清楚的指令(Prompt)跟錯與模糊的指令,出來的成果是天堂跟地獄嗎?
並且還需要考慮您所使用的AI工具已經經過了多少微調、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它的表現。
例如:AI的核心其實是一個大型的語言模型(LLM),就像一個剛剛學會大量知識的天才,它知道很多事情,但還不太懂該怎麼靈活運用。
這時候,開發者會進一步微調這個模型,讓它針對某些特定任務表現更好,比如寫文章、分析情緒,甚至進行程式碼的生成,可以說,微調就是在原本強大的基礎上,讓AI變得更加專業。
但這還沒完呢!您跟AI互動時,您輸入的指令也非常關鍵,如果指令清楚、具體,那麼生成的結果可能會非常接近理想;而如果您的指令含糊,AI就會像個迷路的小孩,努力給出回應,但可能方向完全不對。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好指令(Prompt)就像給AI指路的地圖,會決定它能否帶您走到“生成奇蹟”的那一端。
此外,每個工具的生成規則和參數設置也不一樣。有些工具允許您調整生成的風格、語氣,甚至選擇更創意還是更保守的結果。
而您與AI互動的次數和方式,也會慢慢塑造它對您的理解——這就像是兩個人慢慢熟悉彼此,AI會更懂您需要什麼樣的答案。
光這上面就有6層的會影響答案的因素,因此我常常說使用AI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就像人類需要通過不斷的經驗累積,才能有穩定性的表現!
在今天的專欄裡,我希望在最後您能先下載至少2-3款AI應用程式,網頁使用或APP都可以,ChatGPT或Claude都可以上去體驗,可惜的是Meta的Llama目前無法直接體驗(未開放台灣線上使用)。
明天我們繼續一起比對及簡易跟您分享如何用最簡單的指令完成一些繁瑣又無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