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社會局結合馬偕醫學院 學者到三芝福成社區教長輩預防失智症

新北市三芝福成社區人口老化流失,新北市社會局結合馬偕醫學院推動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由護理學系副教授陳怡亨專程到社區為長輩上課,教長輩認識失智症與如何預防。陳怡亨表示,失智症不是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社區長輩的失智症盛行率65歲以上有7.99%,80歲以上則高達16%,由於國人的平均壽命女性為83歲,男性為77~78歲。她開玩笑說年輕女性找男性配偶要年輕4、5歲,否則將來守寡可能會長達10年。
陳怡亨說,當長輩走路變慢、無法爬樓梯、話說不完整、偶而會斷片、大小便失禁等,都是失智症的前兆,失智症是因為大腦病症導致而成,會影響記憶、思考、語言、行為和日常生活的能力,而且時間可能長達15年。
馬偕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陳怡亨表示,缺乏社交也是造成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陳怡亨表示,失智症可分為退化型、血管型和其他型,其中退化型阿茲海默症佔56.88%為最高,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血管型佔22.91%,其他型巴金森氏佔7.12%。誘發失智症的因子除年齡、基因、家族史外,慢性病如三高、肥胖、個人的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不佳如過量菸酒、缺乏運動、缺乏社交或接觸鉛、汞等毒性物質都有關聯。
參與課程的一位70歲的簡姓阿嬤表示,她經醫師診斷已經罹患失智症,醫師開藥給她吃,她擔心要吃一輩子,問有什麼方法可防治?陳怡亨表示,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症狀,只能延緩,她教大家幾個健腦的小活動,如平舉換手勢,能訓練反應力和專注力;扶著桌沿單腳站立順時鐘畫圓圈,可以訓練平衡力。另外要多喝水,吃飯前做做口腔操、多咀嚼食物等,也能排毒、吸收營養。最重要是有社交圈,避免孤寂感。
三芝福成社區長輩,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單腳站立畫圓圈。(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三芝區長賴小萍、社會局社婦科股長郭羿彣和福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鄭進成等人到場關心長輩參與活動情形。賴小萍表示,三芝區設有許多銀髮俱樂部和照顧關懷據點,鼓勵長輩多走出家門,參與各項健康促進和社交活動,也能延緩失智失能。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新北社會局結合馬偕醫學院 學者到三芝福成社區教長輩預防失智症

頭條留言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傑西阿姆斯特朗首度執導電影 HBO 原創電影《Mo...

HBO 原創電影《Mountainhead》由七度榮獲艾美獎®並曾入圍奧斯卡獎®的傑西阿姆斯特朗(Jesse Armstrong)編劇、執導及監製,將於6月1日(日)在Max首播,並標誌著傑西阿姆斯特朗首次執導的電影作品。

TLC《猛男翻修大隊》開播 雷霆猛男跨界改造家園

住宅改造節目你看過不少,但這一次,不只有水電木工,還有雷霆猛男一起上場!TLC 旅遊生活頻道全新節目《猛男翻修大隊》(Flip the Strip)將於 4 月 12 日起,每週六晚間 8 點首播,一場融合裝修實力與舞台魅力的全新真人實境秀,即將帶觀眾見證最養眼、最熱血的夢幻家園誕生過程。

台灣大獨賣!Samsung Galaxy Tab ...

三星電子全新推出 Galaxy Tab S10 FE 平板電腦,主打 AI 生產力、多工效率與沉浸式娛樂體驗,搭載 10.9 吋高刷新率螢幕、12GB RAM 與 256GB ROM 儲存空間(WiFi 版本),並具備 IP68 防塵防水等級,適用於學習、行動辦公及娛樂等多元場景。Galaxy Tab S10 FE 提供流星銀、營火灰與天幕藍三款顏色,並另有 8GB/128GB 5G 行動版選擇。

養齡飲食有解!專家揭長壽飲食五大祕訣 搭配三大生活...

如何讓自己活得長壽、活得健康?近年來興起的「養齡飲食」成為關注焦點。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指出,老化雖無法避免,但可以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有效延緩細胞老化的速度,提升健康壽命。 顏佐樺表示,長壽飲食的概念可從全球著名的「藍區」(Blue Zones)中找到線索。這些包括日本沖繩、義大利薩丁尼亞、哥斯大黎加尼科亞半島、希臘伊卡利亞島及美國加州羅馬琳達等地區的居民,不僅平均壽命高,也普遍擁有良好的健康狀態。 根據 Netflix 紀錄片《Live to 100: Secrets of the Blue Zones》與醫學研究,長壽飲食具備以下五大特點: 以植物性食物為主:95% 以上為豆類、蔬菜、全穀物等天然原型食材。 少量紅肉攝取:每月僅食用數次紅肉。 嚴控糖分攝取:每日添加糖不超過 28 克。 堅果與豆類為主要蛋白來源,避免加工食品。 適量飲茶或紅酒,攝取多酚類抗氧化物。 除了飲食習慣,顏佐樺也提醒,長壽藍區居民在生活方式上同樣有共通特徵,包括: 日常自然活動:如步行、做家務取代刻意運動。 重視人際連結:與家人共餐、參與社區互動,建立情感支持系統。 擁有人生目標:信仰、興趣或使命感,都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 他進一步指出,壓力會加速染色體端粒縮短,影響細胞修復與再生,導致老化提早發生。維持穩定心情與正向生活步調,能有效保護細胞健康。 此外,根據《Nature》期刊研究,改變飲食模式僅需三天就能影響腸道菌相。高纖與多樣化植物性飲食可提升「益生性短鏈脂肪酸」,有助抗發炎與穩定新陳代謝。而過多紅肉與加工食品則會增加「腐敗性短鏈脂肪酸」,對健康不利。 顏佐樺建議,民眾可透過功能醫學檢測,如「腸保健康2.0」,評估個人腸道菌群與短鏈脂肪酸組成,再依據結果調整飲食策略,進一步掌握老化節奏。 「我們無法選擇是否變老,但可以選擇怎麼老,」顏佐樺強調,從每一餐做起、從每個生活習慣開始,配合科學檢測與健康觀念落實,就能為自己打造緩慢老去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