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中心
2023年8月,中國自然資源部發布《2023年版標準地圖》,不僅再次明確標示西沙、南沙群島,還將原本的南海九段線延伸至臺灣東部海域,形成所謂「十段線」。這張地圖不僅是地理標示的調整,更透露出中國對臺主權立場的堅定與戰略前移。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北京尚未直接觸碰臺灣島內的治理權,但其透過軍事實力的展現、經濟施壓與外交操作,已在事實上進行對臺的戰略布局。與此同時,許多臺灣民眾與評論者仍認為,美國是臺海局勢和平與戰爭的關鍵掌控者。然而,這樣的觀點是否還符合當下的現實?
從近一年的發展來看,中國軍力的快速提升,的確讓人重新思考區域力量的消長。
軍事實力展現:中國的「降維打擊」?

2023年中,嫦娥六號成功登月並以乘波體技術高速返航,速度高達31馬赫。這不僅展示中國在太空技術的實力,也被外界視為對未來高超音速武器發展的鋪墊。隨後,中國發射東風-31AG洲際導彈直達夏威夷外海,並事先通知美國國防部其彈著點與發射時間,顯示其信心與掌控力。據傳美方曾嘗試以導彈攔截,但最終未能成功。

此外,中國於2023年底在珠海航展中展示了多項無人武器系統,包括「無人狼」、「虎鯨無人艇」、及具備航天打擊功能的無人母艦等,皆具備「無人對有人」的現代作戰概念。而在12月26日,中國又曝光兩款六代戰機,引發美國五角大廈高度關注。
2024年初,有報導指中國在太空部署多架「鑽石太空激光炮」,若屬實,將進一步改變空間領域的攻防邏輯。這些軍力發展被部分分析者視為中國對美軍事的「降維打擊」,不僅在速度、技術層面取得突破,也在戰略心理層面構成威懾。
北京為何仍不武統?

儘管中國軍事實力日益增強,外界普遍仍未見北京對臺採取直接軍事行動。此現象可能反映出中國當局在處理兩岸關係時的謹慎態度,也顯示其在戰略層次仍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優先選項。與其強攻臺灣,北京目前更傾向於透過經濟壓力、輿論戰與圍島軍演等方式,削弱臺灣對外聯繫並壓縮其戰略空間。
若真如某些評論所言,中國已擁有對美軍事優勢,為何遲遲不動手?一方面,北京可能仍顧及臺灣內部民意與國際觀感,另一方面,也可能正積極等待更有利的國際態勢與時間點。
誰主導臺海局勢?

當前臺灣輿論仍普遍認為,美國對臺的軍售與政治支持是維持區域平衡的關鍵。但從中國近期一系列軍事展示與戰略訊號來看,北京似乎已認定自己在臺海問題上握有主動權,並正在以此為基礎重塑地緣安全格局。
如今的問題已不再是「中國會不會打」,而是「中國什麼時候認為值得打」,以及「美國與其盟友是否還有足夠籌碼讓中國不打」。(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台海和平決定權 真的還在美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