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台灣內憂外患,外交長期陷困境,體育外交是條活路,但過去長久以來的體育弱國形象,鮮少能在世界矚目的大賽中奪金,於是演繹出了台東紅葉少棒隊在1968年掀起全台棒球熱,從此改變全台棒運發展史,台中金龍少棒隊1969年首次代表國家前進美國威廉波特,參加美國世界少棒聯盟(LLB)的世界少棒錦標賽奮戰奪冠凱歸,開啟了今天的台灣棒球驚奇變成了國球。後來大家都深知,那個世界冠軍算啥?只不過是美國人主導的一個夏令營活動而已,我們卻以國家大事當真它就是世界大賽般重視!
今天發哥點出我們的棒球驚奇,主要是為端正運動視聽,真實認清世界大賽的層級概念。
無論棒球或手球還是足球,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國內的各級學校分齡球隊如雨後春筍般,爭相出國遠赴歐美參加國際分齡賽,並且國內績優球隊都可獲當時教育部的一大筆經費補助款出外比賽,在那年代造成很多學校爭相組訓球隊就是為了爭取補助款赴歐美走走。
後來上級主管也清楚了,那些所謂的歐美國際分齡賽,只不過是當地的夏令營活動,每年這些分齡球隊在歐美拿下多個國際賽冠軍,不足以代表我們的分齡球隊真的那麼強大。
拿足球來說,從1978年開始各級分齡球隊遠征歐美比賽,發哥在1997年值滿20週年赴歐美分齡賽時,曾在民生報寫下專題報導指出,在那20年裡,我們有327隊次的各級學校分齡球隊赴歐美比賽,抱回了高達180座冠軍獎杯凱歸,其中女足獲130座冠軍,而男足抱得50座冠軍,我們參與的歐美分齡賽水準參插不齊,不少杯賽要奪冠並不難,獲得如此多的冠軍當然不足以自豪,卻也是我們足球發展史上曾經所留存的一項紀錄。
當年那麼多的學校分齡球隊紛赴歐美踢國際賽,全隊走一趟兩百萬元左右,大半經費由政府及地方補助,不足另由學校尋求民間支援,光那20年來整個出國比賽經費保守估計已花了五億元。
後來政府主管清楚歐美分齡賽的性質後,不再任意補助學校出國比賽,自然形成很多為出國而組隊的學校不再支援組訓足球隊,造成了當年的足球成了泡沫化。
而當年國內各級學校分齡足球隊遠征歐美的熱潮時代,不管比賽層級如何,還牽引出異地姻緣故事,如當年西湖商工出身的後來國內最突出頭頂搶點「怪頭」前鋒翁子庸,因隨慈幼商工隊赴瑞典踢哥登堡杯分齡賽,而與當地華僑女子結識進而結下人生姻緣。
後來那股遠征歐美踢分齡賽熱潮退去,反而另興起上年紀的長青層級國際賽,如雨後春筍般在海外各國興辦,像泰國每年都辦自稱為世界壯年足賽,除38歲以上組別,另有50歲組和60歲組以及65歲組的比賽,賽事都由民間主辦單位自行邀約國外幾支球隊共襄盛舉。
再拉回當年的威廉波特少棒旋風,從1969年到1996年這段期間,中華少棒隊在27年內奪下17座世界冠軍,最長締造5連霸紀錄。中華少棒隊17座世界冠軍紀錄在1996年復興少棒奪冠後,暫時畫下句點,隔年我們宣布退出LLB少棒聯盟,直到2003年重返這個舞台,但時空環境大不同,美國球隊實力增強,日本、南韓本來就是傳統強權,中華少棒隊後來才由桃園龜山少棒在2009年獲得第二名(國際組冠軍)。
而我們分齡足球隊曾經擁有180座的歐美分齡賽冠軍傲人紀錄,時至今天卻未見帶動我們男女國家隊在正統國際大賽的成績展現,男足隊在亞洲比賽還無力躋進前20強之林,連風光一時的中華女足,曾經在1999年亞洲杯好不容易重升回亞軍佳績後,如今勉強保住亞洲八強席次,但想重返亞洲女足再度站上頒獎台欲奪牌存在現實難度,有識者人人皆知,不用再自欺欺人。
看看保存在足協辦公室內的那座中華木蘭女足唯一的驕傲,即亞洲杯曾經創下「三連霸」的冠軍獎杯,再論那曾經有過的180座歐美分齡賽冠軍獎杯,甚至是老爺足球世壯賽金牌又能代表啥呢?
過去這麼多年來,體育圈人常自我解嘲說著「我們國家的體育競賽唯靠小人與女人也。」少時了了,大未必佳嗎!女足當年搶風氣之先,得以在亞洲女足曾創下三連霸佳績,時空轉移日韓澳中隨後看重女足發展而超越了我們,而我們的足球沒有各方的大改造就不可能會有再突破性的崛起。徒留現在上班族階段玩玩足球高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