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紀錄片探索香港消失的蠔礁及其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香港2025年4月22日 /美通社/ — 為響應 2025 年世界地球日(4月22),一部具開創性的紀錄片《香江遺礁》(City of Shells: Our Forgotten Oyster Reefs) 將在網上首播。紀錄片將深入探討香港這片幾近消失的海洋棲息地,以及其修復的迫切性。影片由Mike Sakas擔任製作人和導演,跟隨研究人員、歷史生態學家和海洋修復科學家,探索蠔礁在香港歷史與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角色,並強調其修復對提升城市環境韌性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被遺忘的蠔礁
蠔礁是地球上最瀕危的海洋棲息地之一,因過度捕撈、污染和城市發展導致全球超過85%的蠔礁已經消失。香港亦未能倖免。曾經廣布於本地海域的貝類生態系統,經過數個世紀以來,蠔礁不斷被挖掘、用於生石灰生產,並在填海工程下被掩埋,最終幾近消失。
儘管蠔在淨化水質、提供海洋生物棲息地和保護海岸免受侵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這些生態系統在海洋保護政策中卻長期被忽視。與珊瑚礁和紅樹林不同,蠔礁至今仍未被正式納入海洋保護,缺乏法定保護。若不加強本地保護工作,香港水域中僅存的蠔礁將徹底消失,其巨大的環境效益也將隨之消失。
「即使是廣為人知的海洋物種,由於保護措施不足、執法不力和沿海開發,保育工作仍面臨重重挑戰。而對蠔礁而言,情況更為嚴峻。由於缺乏任何形式的認可,它們完全被排除在保育政策之外。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這些已經受損且脆弱的生態系統將徹底消失 , 連帶消失的還有它們為海洋健康帶來的巨大益處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環境保育副總監湯詠霖(Marine Thomas) 在影片中表示。
香港大學海洋科學學院(SWIMS)的教授,Dr Bayden提醒,社會已經逐漸忽略了蠔礁對自然和社會的重要性。「蠔礁的價值無法衡量!全球普遍認為它們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能夠提升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產力,也是淨化沿海水域的重要力量。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珠江三角洲的蠔礁幾乎在有生之年內消失,這是由於過度捕撈和沿海開發。直到我們深入挖掘這片土地的歷史,才發現它們曾經存在於此!想想我們失去的對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所有好處 — 我們必須重建!我們需要修復!」
紀錄片簡介
《香江遺礁》是歷時三年拍攝的成果,記錄了超過七年間在香港及珠江三角洲持續進行的蠔礁研究和保育努力。透過歷史研究和科學探索,本片揭示了蠔礁如何塑造地區發展,並深入地探討了蠔與沿海社區的社會文化聯繫,以及推動該地區早期基礎建設的生石灰產業,和曾經繁盛於這片水域的海洋生態系統。
影片跟隨一支由研究人員、生態修復學家、公民探險家和海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他們利用歷史地圖、生態調查和水底探勘,尋找殘存的蠔礁,試圖拼湊出這些失落棲息地可能仍存在的線索。研究結果顯示,並非一切都已消失,如果能大規模推動修復計畫,蠔礁或許能夠重現生機。而這將帶來深遠影響 — 通過每日可過濾數百萬公升的海水,為海洋生物提供所需的棲息地,並作為天然海岸屏障,有效抵禦風暴和侵蝕。這些修復的生態系統將大幅提升生物多樣性和海洋健康,為這片海域帶回昔日的生命力。
「保育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其起源於人們對棲息地流失的關注。因此,我們通常認為保育只是為了減少破壞,而較少思考它如何帶來更多環境效益。然而,生態修復正是一個契機 —它不僅能恢復自然環境,還能改善區域生態系統的健康,進而造福所有在珠江三角洲生活和工作的人」,影片製作和導演Mike Sakas表示。「蠔礁曾是香港海洋景觀和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如今,它們幾乎被世人遺忘了。」
「這部影片不僅僅關於蠔,更關乎我們與海洋的再平衡」,Sakas繼續說。「環境修復和人類發展並非對立,而是可以、也必須共存。我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正是仰賴豐富的自然環境,那麼未來又怎能缺少它?好消息是,對於蠔礁而言,只要我們給予機會,它們有便有能力自我恢復。只要我們稍加推動和關心,這些微小的生物便能持續肩負起恢復海洋平衡、強化海岸線的重任。」
但Sakas警告,必須盡快採取行動。「我們正逼近最後的關鍵時刻。若不立即展開修復工作,這些珍貴的生態系統及其帶來的巨大環境效益可能將永遠消失。蠔顯然不會因為外表而廣受歡迎,但如果我們希望在潔淨的海水中暢泳,帶孩子釣魚,或在岸邊看到更多野生動物,那麼我們就必須正視蠔的重要性。只要我們願意付出努力,香港那些令人熱愛的自然景觀將變得更加壯麗;但如果我們選擇無視,那將是我們的損失,更是我們對未來世代無可彌補的錯誤。」
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簡稱TNC)很榮幸能參與這部紀錄片,分享其在海洋保護和蠔礁復修方面的專業知識。TNC一直致力保護和修復蠔礁,這不僅是其守護海洋生態的核心使命之一,更是確保香港海洋生態得以延續,造福未來世代的重要一步。
《香江遺礁》亞洲首映已於4月14日在香港舉行,適逢香港政府計劃於今年稍後更新其《生物多樣性戰略行動計劃》(BSAP)。此影片旨在提升公眾對蠔礁的認識和支持,以推動蠔礁的保育與修復。首映當晚圓滿舉行,大大加深了觀眾們對蠔礁的知識。
除了首映外,TNC還將聯同多個合作機構,包括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和The Explorers Club Hong Kong,舉辦私人放映會及公開講座。活動將邀請影片中的科學家和保育專家分享見解,深入探討蠔礁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角色,並探討可行的保育方案,以保護這些不可或缺的海洋棲息地。
紀錄片完整版本現已於官方網站 www.cityofshells.com 向公眾開放免費觀看,誠邀香港市民深入了解蠔礁生態,並共同推動海洋修復的公眾參與和關注關注。
本紀錄片獲得愛馬仕亞太區有限公司的支持,以及眾多機構的共同參與,包括大自然保護協會(TNC)、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The Explorers Club Hong Kong、Streamline Media / TNC Australia、香港機場管理局、Dr. Boze Hancock、Prof. Daniel Pauly、后海灣蠔業養殖協會 (DBOCA)、Edges Of Earth、Hong Kong Oyster Hatchery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Unit、改善海洋生態基金 (MEEF)、Marine Futures Laboratory、Shelly McLeod, Charlie and Rex、香港中文大學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南中國潛水會(SCDC)、Way Foong Charters、William Meacham、William Sargent等。透過在研究、修復和教育方面的共同努力,繼續推動蠔礁保育的進展與落實。
如需了解更多有關紀錄片的資訊,或了解如何支持蠔礁修復,請瀏覽 www.cityofshells.com
關於導演Mike Sakas
Mike Sakas是一位專業攝影師兼紀錄片製作人,致力於記錄具有社會和環境意義的項目。他對探險、保育的熱忱,以及對世界無盡的求知欲,構成了《香江遺礁》的敘事核心,並突顯了當前蠔礁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關於大自然保護協會(TNC),香港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保育非牟利組織,一直致力於世界各地為大自然及人類保護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土地和水資源。TNC遵循以科學為基礎的保護理念,為全球保育難題創造嶄新的解決方案,使大自然和人類共存。我們現時正在應對氣候變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保護土地、淡水和海洋,以可持續的方式提供糧食和水資源,幫助城市變得更具可持續性。我們的項目遍及81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協作方式與當地社區、政府、私營部門等合作,開展各種保育項目和活動。TNC在亞太地區進行各種保育工作已超過30年,在澳洲、中國內地、香港、印尼、蒙古、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國開展了多個項目。TNC是2019年「呂志和獎 — 持續發展獎」之得主。如欲了解更多有關TNC 於香港的工作,請瀏覽:大自然保護協會 (tnc.org.hk)
如果你也關心環境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育,歡迎支持TNC的工作,參與我們的社區項目和活動,攜手守護環境與野生動物,歡迎關注TNC香港的社交平台專頁,獲取更多環境保育資訊:
Facebook:TNC HK 大自然保護協會
Instagram: @tnc_hk
關於The Explorers Club ,香港
The Explorers Club是一個國際性、跨學科的專業學會,並秉持「探索的本能至關重要」的理念。自1904年成立以來,該俱樂部一直是全球探險家和科學家的交流平台,其會員創下了一系列輝煌的「世界第一」壯舉,包括在極地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到達海洋最深處,以及登陸月球等。香港分會於2013年成立,旨在拓展該俱樂部在亞洲的使命,並建立一個現代化的運營基地,以策劃更具包容性與創新的科學探險行動,覆蓋亞洲及更廣泛的地區。如今,香港分會擁有超過60名來自香港的頂尖探險家、保育人士和專業實地科學家,同時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探險家俱樂部會員,他們被該俱樂部的「合作重於征服」的探險理念所吸引。
關於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 (SWIMS)
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是全球領先的海洋研究機構之一。SWIMS的科學研究專注於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相互關係 ,特別是沿海生態系統的研究,這些淺海環境是數億人賴以維生的基礎。SWIMS利用先進技術和創新的跨學科方法,研究人類行為(如氣候變化和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並提供基於科學的解決方案,以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海洋資源。香港擁有悠久的海洋傳統和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這是SWIMS的本地根基,但其影響是遍及全球。自1990年成立以來,SWIMS已培訓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在全球海洋研究和保育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傳媒可下載相片: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