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同樣看病,為何醫師說法南轅北轍?曾嶔元:科學只渡有緣人,治療主導權在病患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有人說積極治療,有人建議觀察等待,當健康亮紅燈,多數人會求助醫師,卻常陷入「問十個醫師,得十種答案」的困境。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在其著作《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時報出版)中指出,這並非醫師不專業,而是病患缺乏對「醫療建議」與「醫療意見」的正確認知。

所謂「建議」,是建立在充足臨床試驗結果上的醫療指引,證據明確,醫師給予的回應自然趨於一致。而「意見」則多源於醫師個人對科學或常識的判斷,帶有主觀成分,因此看診時常見醫師之間出現南轅北轍的說法。

理解這點,有助於病患在面對不同醫療看法時不再困惑。曾嶔元強調,關鍵不在醫師誰對誰錯,而是病患是否準備好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建議」偏向保守,著重安全性;「意見」則提供思考新可能,值得深思。

然而,當健康風險上升為癌症這類生死交關的疾病時,「建議」與「意見」的界線往往更模糊,也更容易引發爭議。許多療法尚未納入正式指引,但具備科學根據且風險可控,此時,病人是否能掌握關鍵資訊、做出主動抉擇,成了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這樣的觀點,在面對癌症這類重大疾病時尤為重要。以下三個來自臨床觀察與研究的「老藥新用」案例,為病患提供不容忽視的參考方向:

▲被國內媒體譽為「醫界福爾摩斯」,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

一、抗黴菌藥物 itraconazole

癌症治療後容易復發,常因休眠中的癌細胞未被根除。2018年英國學者 Simon Buczacki 發現 itraconazole 可有效殺死休眠中的大腸直腸癌細胞。此藥副作用可控,若能加入治療策略,有望提升療效。

二、老藥阿斯匹靈的新潛力

2012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顯示,PI3K 基因突變的癌症患者若定期服用阿斯匹靈,可顯著延長存活期。這項科學觀察雖未成為建議,卻具備明確指向:病患是否應檢測基因突變?若是,為何不試?

三、從爭議走向再評估的維他命 C

早在1970年代,維他命C靜脈注射療法就曾被提出能延長晚期癌症病患存活期。雖當時的臨床實驗方式引發爭議,但最新研究指出,維他命C可讓 KRAS 基因突變的大腸癌細胞停止複製,並在肝癌術後顯示清除癌幹細胞潛力。這再度引發對此便宜又安全療法的關注。

曾嶔元指出,這些療法之所以未能納入主流建議,並非無效,而是缺乏商業支持進行大規模臨床試驗。由於無法取得新適應症認證,大多數醫師也難以建議病患使用。

除了老藥新用,免疫療法的突破也與「腸道菌叢」有關。PD-1 抑制劑等新型療法雖能有效延命,但僅20%病患受益。德國、法國與美國研究者陸續證實,腸道中的特定菌種如普拉梭菌、雙歧桿菌等,會影響療效。甚至「使用抗生素會減弱免疫療法效果」的研究也屢獲證實,令人反思:少用抗生素,是否就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之一?

健康的選擇不該只聽一種聲音,也無需他人背書。曾嶔元提醒,對有安全疑慮的處置應保守,對無安全顧慮的選項則可積極探索。若仍一味依賴「第二醫師」做最終決定,恐怕只會繞回原點。

「科學只渡有緣人。」他如此寫道。醫療的終極主導權,在於每一位願意認真面對自己健康的人。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精準醫學》同樣看病,為何醫師說法南轅北轍?曾嶔元:科學只渡有緣人,治療主導權在病患

頭條留言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湖畔·夕陽·思

2023-07-24,星期一 天氣:晴;66~...

薩迦派-董居祖古仁波切蒞臨高雄「大慈」弘法 /...

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劉書宏 邱子芯 賴郁庭 李睿紳《百味人生》擦出跨階...

墨新聞|記者梁偉華/台北報導李睿紳(右起)賴郁庭、...

沒有開火的勝利?815偵察艦如何讓19國軍演熄火

墨新聞|編輯中心美國、澳洲主導的「2025護身軍刀...

從記憶到素養!國中會考更素養 《會考制霸》影音課程...

在AI快速崛起與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轉型的雙重挑戰下,國中教育現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學生如何有效學習?老師可以精準教學嗎?評量接得住嗎?」成為教育界共同思索的命題外,更重要是教育統計指出社會資本弱勢(偏鄉、清寒、隔代等)學生,在國中教育階段的會考主科表現明顯落後於一般學生,尤其在國、英、數三科「C待加強」比率為常態學生兩倍,顯示補救教育模式亟需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