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站容積轉移成功 高雄港站房市迎轉型紅利

高港站容積調配構想示意圖  圖/王聖權

南部最大聲/記者  王聖權 高雄報導  

當文化遇上開發,當土地保留也能創造價值,高雄港站這塊舊鐵道土地正悄悄演出一場三贏的城市轉型劇本。

原本屬於可開發商業區的5.7公頃台鐵高雄港站土地,如今保留為「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不僅躲過水泥化命運,更成為城市文化與歷史的新地標。市都委會在2025年5月28日正式通過該案的容積調配計畫,不僅讓文化資產得以保存,也兼顧了台鐵公司化後資產活化與地方政府的TOD(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戰略。

根據高雄市都發局局長吳文彥說明,這次的規劃整合了三個目標:一是維護在地鐵道文化,二是創造市民可親近的開放空間,三是保住原本可開發的容積價值。透過「容積調配」機制,把原來高雄港站的開發容積轉移到高雄車站周邊的國有土地,未來將搭配市府推動中的「高雄車站大都更計畫」,發揮更大的開發效益。

簡言之,不動產開發不必非得拆掉舊東西。這個案例展示了在都市更新與文化保存之間,其實可以找到創新而務實的平衡點。

這對高雄車站周邊的房市也可能是個潛在利多。高雄站區原本就因捷運、公車轉運、鐵路地下化而吸引建商關注,如今再加上整體都市計畫的配套與公共資源挹注,未來周邊容積接受基地若進入開發階段,無論是商辦或住宅產品,皆有潛力成為房市焦點。

另一方面,原港站5.7公頃開放空間則將由高雄市文化局規劃為完整的鐵道文化景觀,結合已成型的哈瑪星鐵道園區,預期將進一步提升觀光吸引力與生活品質。也就是說,這不僅是留給市民散步休憩的綠地,更是一種城市品牌資產的長期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此案背後還牽涉到中央政策轉向與國營台鐵公司化後的償債壓力。如何在不損害資產價值的前提下,靈活處理鐵道土地,是這次調配案的關鍵所在。交通部鐵道局與國營台鐵公司此次與市府協調出的解法,或將成為全台其他城市進行「文化保留 × 資產活化 × 都市更新」整合時的重要參考範本。

頭條留言
南部最大聲
南部最大聲https://ssno1.net/
南部最大聲由傳播、科技、多媒體人士組成;整合新媒體與AI,目標成為南部傳遞善能量、新科技、新趨勢網路音量最有影響力的傳媒。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劍指Google!OpenAI將推AI瀏覽器搶奪C...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根據《路透》報導...

兌現高虹安市長「交通暢行」願景!竹市府公布交通改善...

墨新聞|記者姚霞芬/新竹報導市府今(10)日舉辦「...

炎炎夏日 小心泌尿結石來敲門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急...

蔣萬安出席消防週年慶 哀悼殉職弟兄、盼智慧防災邁向...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臺北市長蔣萬安今(10...

生產、老化、慢性病都是誘因!女性長輩常見的 5 大...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女性長輩會面臨身體機能退化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