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的前世今生

文:李天豪

1949年12月,國共戰爭大局已定,蔣介石敗退台。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風雲變色。
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海那一天起,武力統一什麼的,就別提了。

1956年,萬隆會議,中國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代表出席。
西方記者當眾提了一個非常刁鑽的問題:

「如果蔣介石先生願意和中共合作,回到大陸的話,他能擔任什麼職位?」

周平靜地說:

「如果蔣先生願意回家,在我看來,他的職位起碼不會低於國家總理。」

這個回答讓國際媒體大為吃驚。
這種發言,並非空穴來風。
1960年代,蔣介石反攻的《國光計畫》失敗,中國首度提出「一綱四目」概念。

一綱:
「台灣必須與中國統一。」
四目:
1.台灣由蔣介石管理,除外交之外,軍政大權皆由蔣操控。
2.大陸願意撥款援助台灣各項軍政建設。
3.台灣是否實行社會主義,尊重蔣的意見,從緩進行。
4.雙方互不侵擾,互不破壞,避免台灣獨立。

這四項條件,聽起來很耳熟啊…
這其實就是一國兩制的前身。
有意思的是,當時雙方居然還進行了一些溝通。
剛剛那個「一綱四目」,大陸方面託人轉交給蔣介石一封信,詳細說明。
這樣的誘餌,一度讓蔣介石動心。

因為到了1960年代,蔣介石不斷延長的的總統任期,已經開始受到黨內的挑戰了。
隨著冷戰局勢轉變,美國對蔣記政府的支持也開始在鬆動。
看起來高高在上的,永遠偉大正確的蔣公,其實壓力山大。
於是,蔣介石委任了一個特別的人,來和大陸接觸。
由於時局太微妙,這個人當時並沒有在台任職,而是在香港生活。
他是蔣介石的學生,名叫宋宜山。
宋宜山接受了這個秘密任務後,以探親為名,從香港飛到了北京。

在唐生明的安排下,和周恩來見面。
套句央視體:

「會談中,雙方親切友好的,就原則方向與具體問題,交換了意見….」

回台灣後,宋宜山將他北京之行的情況,寫成了一份報告,呈交給了蔣介石看。

不料,蔣介石看後卻大發雷霆:「你以後就待在香港,永遠別回台灣!」

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宋宜山回到大陸,看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此時文革尚未開始)
同時,中國領導人的誠意,也讓他感動。
於是,他在報告裡對中國的故舊之情,傾慕之情溢於言表。
這讓蔣介石感受到非常失落….
自己的學生去一趟,就成了別人的說客了….
這真是沒面子到了極點,所以此事無疾而終。

十多年後,最後一次接觸出現了。
1975年,蔣介石派出了自己的心腹陳立夫。
陳立夫當時任職總統府資政,他的任務說起來大家可能會大吃一驚:

「邀請毛澤東訪台」

蔣介石發出明確信號,希望毛可以不計前嫌,效仿抗日戰爭和北伐時期,開創第3次國共合作的新局面。
毛收到這個資訊後,非常的高興,因為沒去過台灣,一直都是毛的遺憾和牽掛。
中國那邊為了表示誠意,特赦了沒有特大罪行的293名國民黨戰犯,和145名國民黨特務,並且還給了路費,讓他們去台灣探親。

燃鵝,在兩邊還沒開始公開行動的時候,清明節到了。
蔣介石去世了。
蔣留下臨終遺言:

「自己的棺材,在台灣不入土。」、「要等到將來,有一天安葬到大陸去。」

然後,就是1979年的《告台灣同胞書》了。

就差一點點啊…。

 

頭條留言
李天豪
李天豪
資深歷史老師,服務於教科書出版社與補習班多年。 喜歡看歷史,更喜歡說故事,規定自己一年要寫一百萬字。 說書不只是職業,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寫出來的文字,都是可以說的故事。 每個故事背後,主角不同,說的都是人性。 人性永遠不變,幾歲來看,總是很有意思。 以史論今,希望以後可以論金,最好不要變成論斤。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台北電影節十三部經典鉅作重現大銀幕 數位修復強勢回...

墨新聞|記者梁偉華/台北報導杜琪峯執導的香港警匪片...

新北技高導入 AI 學習診斷,產學攜手打造教育創新...

新北市技術型高中素養Challenge體驗活動今年邁入第四年,參與人數較去年成長兩倍,創下歷年新高。活動導入AI學習診斷技術,每位參與學生皆可獲得專屬「學習診斷書」,清楚掌握個人學習弱項,實踐適性學習的第一步。

可威環境資源號召百人淨灘行動 實踐ESG企業對永續...

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記者/游宏琦 高雄報導...

中市單身聯誼「毛小孩」牽線  11對單身民眾連線成...

墨新聞|記者馬源培/台中報導為寵物愛好者量身打造!...

《老闆成長營》啟動!黃敏惠讚許課程結合數位化與永續...

墨新聞|記者宋其佳/嘉義報導記者宋其佳/嘉義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