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判就先關 合理嗎?  談羈押制度的濫用與台灣的人身自由危機!

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張律師開講-法律專欄】
文/張奕晨 律師
記者/游宏琦 採訪編輯

在台灣,每年都有數千人還沒經過審判,就被關進看守所。
他們不是被定罪的罪犯,而是「被羈押的被告」。但你可能會想:「他們不是做錯事了才會被關嗎?」

不好意思,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見證許多不合理的羈押程序,張奕晨律師決定走上人權律師這條路!/攝 游宏琦

一場讓我決定當人權律師的看守所現場直擊
我至今仍忘不了第一次踏進看守所會見當事人的情景。當事人坐在厚厚的玻璃板後,眼神滿是困惑與無助。他說:「律師,我是被欺負才反擊的。為什麼還沒開庭,我就先被關起來?」

這句話刺進我心裡,也開啟了我身為律師對「羈押制度」的深度反思。

羈押制度,是正義的工具還是懶人的捷徑?
羈押,原本是為了防止被告逃跑、串證或再犯,是保護司法程序的必要手段。但在實務中,它卻常常被用來「給社會一個交代」。更糟的是,成了一種尚未審判,就先處罰的工具。

有一回,我代理一位被控傷害罪的當事人,檢察官卻直接以「殺人未遂」重罪起訴,理由是他犯後丟掉作案用的菜刀、刪除手機對話,還有幾位共犯尚未到案,就說他有「滅證、串證之虞」,聲請羈押。

法院竟然也准了。

我當下心裡只想問一句:「以後是不是每個人做錯事,都得把作案工具和證據原封不動保留下來,才能證明自己沒滅證?」
在台灣,面對各種衝突事件或是當你只是「接受調查」,你可能也會被這樣「預防性關押」更令人擔憂的是,「預防性羈押」的濫用。

檢察官常說:「不關他,他可能會再犯、會逃跑、會對社會造成危害。」但這樣理由,通常沒有明確證據,只是推測。然後,法官也照單全收。

一句「社會觀感不好」,就讓一個人被收押。這合理嗎?
更常見的說法是:「有串證之虞。」但究竟哪些證詞有出入?有哪些共犯有串聯?大多都說不清。曾有案子裡有13名共犯,10人到案、3人未到,檢方就說「還有串證風險」,不解釋、不舉證,法院就這樣准押。

這樣的情況,對被告來說,根本是沒辦法防禦的黑箱作業。

該公開的,不是只有法庭直播,而是羈押裁定理由!
這幾年司法在推動「法庭直播」,看起來很進步對吧?但我認為,比直播更該推動的是:「公開羈押裁定的理由」。
注意!你可能不知道,【在偵查階段,法院的羈押裁定內容是不公開的】,即使案子偵查完或判決確定了,也不一定會公開。

換句話說,一個人為什麼被關、理由是否正當?我們社會竟然無從檢視。
司法,不能只是法院說了算,更該讓人民看得懂、看得到、有監督。

張律師的呼籲:我們需要一場「羈押制度的體檢

我身為律師,我每天面對的不只是法條,而是每一個真實的人。
他們可能是無名小卒、可能曾犯錯,但都應該享有「在未被定罪前,被當成無罪人對待」的基本人權。

所以我呼籲:

1 羈押聲請必須具體、明確、可檢驗

2 羈押裁定理由應在適當階段公開,接受全民監督

3 別再讓「社會觀感」凌駕於「人權保障」

我會繼續站在法律第一線,為那些微弱的聲音發聲。也希望你看到這篇文章後,能更理解羈押制度不只是別人的事,它關乎每一個人的自由。

我是張奕晨律師

‧ 政大法律系/台大法律研究所

‧ 和府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 專精刑事辯護、人權救濟

法律,不該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你人生、公司存亡的保護傘。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還沒判就先關 合理嗎?  談羈押制度的濫用與台灣的人身自由危機!

頭條留言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水晶宮爆破英足新賽季 迎豪強別怕多學學

剛結束的英格蘭社區盾盃正式揭開了2025-26英超聯賽的序幕戰,由「倫敦之鷹」水晶宮隊在PK大戰中擊敗了強大的利物浦隊,90分鐘的時間裡邊兩次落後,兩次扳平了比數,與上賽季英超冠軍利物浦踢成了2比2,這場比賽水晶宮隊有很多值得其他球隊模仿和學習的地方,同樣也暴露了利物浦新賽季衛冕的隱憂

Netflix《航海王》第 2 季預告登場,202...

Netflix於日本東京舉辦的年度「One Piece Day」活動上,正式釋出真人版影集《航海王》第2季首支預告與前導海報,並宣布全新一季將於2026年全球上線。更令人驚喜的是,Netflix同步宣布提前續訂第3季,並預計於今年稍晚在南非開普敦展開拍攝,由Ian Stokes與Joe Tracz共同擔任節目統籌,為粉絲帶來更長遠的冒險篇章。

輝達、超微願繳15%晶片營收 交換白宮鬆綁對中出口...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根據《金融時報》...

從一副眼鏡看見專業的溫度 不只看得清更看見用心

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在現今充斥著各種3C產品...

彩色襯衫穿搭神招!夏天這樣穿瞬間年輕10歲!

編輯/葉佳欣撰文 盛夏來臨,陽光熱情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