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衝擊河川生態 北市科學化監測積極應變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

近年臺灣多處河川陸續傳出魚群死亡事件,引發民眾關注。臺北市環保局8日表示,這類現象主要是因天氣劇烈變化導致水中含氧量驟降,並非源自工業污染。為因應極端氣候下的環境挑戰,臺北市已建構完整的水質自動監測系統,並依據科學數據啟動跨局處應變機制,有效降低生態衝擊。

市已建構完整的水質自動監測系統 並依據科學數據啟動跨局處應變機制 有效降低生態衝擊

魚類對水中含氧量極為敏感,一旦溶氧低於每公升2毫克,即可能造成魚群缺氧死亡。夏季高溫會降低水中氧氣含量,加上突發暴雨、氣壓偏低、連續陰天等氣象條件,更易導致水體缺氧惡化。根據環保局觀察,淡水河、基隆河與新店溪等地區,過去即曾在高溫與劇烈天候影響下發生魚群大量死亡事件,尤以對氧氣需求較高的烏仔魚(鯔魚)最為敏感。

為即時掌握河川水質變化,臺北市已於淡水河本流及其主要支流設置5座固定式太陽能水質自動監測站,全天候監控水溫、酸鹼值、溶氧與導電度等重要指標,並即時上傳數據至監測平台。

5座固定式太陽能水質自動監測站 全天候監控水溫、酸鹼值、溶氧與導電度等重要指標 並即時上傳數據至監測平台

當監測數據顯示「連續2日、每日連續5小時以上溶氧低於0.3毫克/公升」時,環保局即啟動「死魚事件預警機制」,由沿岸清潔隊強化巡檢,確認有無人為排放污染,並通知衛工處加強截流與污水處理設施操作,減輕生活污水對河川生態與市民親水活動的影響。

此外,配合臺北市「熱浪預警通報機制」,當出現連續高溫達36度以上三日(橙燈)或38度以上(紅燈)時,亦即同步啟動上述預警機制,前置部署風險防範。

環保局強調,面對日益極端的氣候變遷,臺北市已建置結合固定與移動式感測器的河川水質監控網,並整合上傳至「環境品質資訊網」公開透明,供市民即時查詢。這不僅提升災害預警能力,更是邁向城市淨零永續的重要基礎建設,經由科學化的監測,強化臺北的調適韌性。

北市已建置結合固定與移動式感測器的河川水質監控網 整合上傳至「環境品質資訊網」公開透明 供市民即時查詢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氣候變遷衝擊河川生態 北市科學化監測積極應變

頭條留言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亞尼克推「薄荷季」與父親節新品,甜點控夏季必搶限定...

炎炎夏日,全台氣溫屢創新高,知名生乳捲品牌亞尼克再度引領甜點潮流,宣布「薄荷季」正式登場,帶來三款薄荷巧克力限定甜點,為消費者帶來沁涼新體驗。

邱臣遠揭八大教育施政成果 兌現高虹安「新竹好學」願...

墨新聞|記者姚霞芬/新竹報導自市長高虹安上任以來,...

勇往向前綻放人生光芒 中市2025總統教育獎5生獲...

墨新聞|記者馬源培/台中報導教育部為鼓勵處於逆境仍...

基隆「有愛店家」計畫啟動 攜手身心障礙輔導員深化在...

墨新聞|記者江育銓/基隆報導113年起基隆市政府推...

強化校園供餐品質 中市教育局攜手食安處舉辦廚工衛生...

墨新聞|記者馬源培/台中報導為確保學校供餐品質,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