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記者 游宏琦/專題報導
鐵門緩緩關上,聲音沉重而冷冽。在這座被牆高高圍住的封閉空間裡,有一群人每日身處高度危險卻難以被社會看見。他們是監所管理員、護理師、心理師、教誨師——矯正體系的第一線守門人。
然而,他們的生命價值,在政府制度中,竟只值三千元。

危險津貼懸殊矛盾:命價被打了折
根據中華民國犯罪矯正協會統計,目前監所管理員的危險津貼分三級計算:收容人數超過1000人的機關內,直接戒護人員月領4,500元;收容人數未滿1000人者為4,000元;而如護理師、心理師、教誨師等間接戒護人員,則僅有3,000元。
對比六都刑警可領19,400元、消防特搜與移民署人員為9,700元,同樣處於高度風險環境的矯正人員,卻僅領取不到警消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危險津貼,落差令人咋舌。
這並非抽象的數據遊戲,而是實實在在影響生死的待遇差異。
中華民國犯罪矯正協會怒吼:「你看不見的黑暗,他們用命守著!」日前,矯正協會在臉書發出一篇震撼貼文,直指政府長期忽視矯正人員的生存風險與工作價值。貼文開頭便強烈質疑:「你看不見的黑暗 他們用命守著 一條命只值三千?」
貼文中痛批:「在台灣,警察的警勤津貼、消防員、移民官的危險勤務津貼,其與矯正人員之增支加給,同屬高風險、勤務煩重、24小時輪值的工作,在所謂危險津貼上,卻有天壤之別,相當大的差異。」
他們進一步指出,警察打詐、消防打火、移民官押送移工的風險都被社會廣泛討論,卻從未有人真正關注——監所裡,一道道鐵門後,那群面對幾百、甚至上千個高風險收容人的工作者們,面臨的壓力與危險,絕不亞於任何前線單位。
原始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QpX55jSpf/?mibextid=wwXIfr
不是數字,是血與命
「獄警只有一條命。失控,就是血,就是命,就是他們自己用身體扛下的結果。」
協會在貼文中指出,許多矯正機關收容了死刑犯、幫派份子與重罪者,這些人並不因入監而變得溫順。「實質廢死後,這些人神共憤的死刑犯,就能完美教化成聖人?」他們直指,是矯正人員日以繼夜的嚴控強管、輔導教化,才有更生與社會復歸的可能。
護理師也難逃風險。全台監所六萬多名收容人,卻僅有約80名護理師,日夜面對真假病情、精神病患與傳染病的挑戰,還得承受家屬、媒體、監察機關的壓力。他們穿著白袍,卻沒有警察的盾牌與手銬,只有愛心與害怕。
心理師、社工、教誨師,更是社會期待「用專業與良心」面對人性裂縫的無名英雄。但在一個沒有任何防衛工具的環境下,他們只能以柔弱身軀去碰觸可能引爆的情緒地雷。

政府統計缺席,現場壓力真實存在
根據《墨新聞》調查與綜合推估,2010年至2025年間,台灣監所每年平均發生數十起收容人攻擊矯正人員事件,保守估計累積已超過三百起。
2024年9月的立法院質詢中,時任立委便要求法務部說明矯正人員危險津貼長年未調整的原因。當時法務部官員僅表示:「目前列入整體人事制度研議中,尚無具體進度。」
但第一線人員卻無法等待這樣的「尚無具體」。協會重話抨擊:「難道非要出人命,才會被重視?」
訴求制度改革:危險津貼應比照警消標準
協會正式提出建議修正案:
- 一級(9,700元):直接戒護收容人之專業人員(監所管理員)
- 二級(7,760元):直接接觸收容人之專業人員(教誨師、調查員、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藥師等)
- 三級(3,000元):其他非屬一、二級人員
他們強調,這不是在乞討「多一點錢」,而是追求「公平與尊嚴」。
新署長能否突破沉痾?
2025年新任矯正署署長林憲銘上任時,曾宣示八大重點工作,其中最後一項為「優化人力、保障待遇」。協會表示期待,並指出:「我們相信林署長心中早有對策,只是剛上任尚無暇去推動,才將津貼調整列在最後一點。」
因此,協會呼籲林署長應「以照顧同仁為核心價值」,將爭取危險津貼調整列為第一優先工作,堅持到底。

你是否願意看見他們?
矯正協會臉書貼文以一段文字發出吶喊:
「當我們為消防員拍手、為警察喝采,別忘了還有一群人,沒有人為他們上電視節目喊出不公平待遇,沒有人在新聞畫面看見他們的危險與辛勞。只有血,一旦流出來,才讓你驚覺:他們其實也在守護你。」
如果你願意,就請一起說出來:一條命,不該只值三千元。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監所管理員危險津貼不到警消一半?他們用命守住防線卻只值三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