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儘管歷經美國嚴峻的科技封鎖考驗,中國科技巨頭華為(Huawei)仍蟄伏醞釀反超機會,從AI晶片、資料中心、到大型語言模型與智慧製造應用,華為正致力構築涵蓋軟硬體的AI一條龍體系,同時獲得中國官方力挺成支持。
根據《彭博》報導,美國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近期曾公開示警,若美國持續對中國限制出口高階晶片,有朝一日華為勢必將取代輝達在中國的市場地位。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自1987年創立華為,當時僅是深圳一間小型的數據機經銷商,爾後靠著布局開發中國家,華為成功建立全球電信版圖,一度成為5G設備與智慧手機龍頭;然而,自2019年起,美國以「國安風險」為由將華為列入出口黑名單,重創其手機業務與晶片供應鏈。面對斷鏈危機,華為被迫轉型,從消費電子轉進AI晶片、資料中心、智慧車、作業系統與工業AI等高技術門檻領域。
即使被禁止使用台積電製程,華為仍於2019年推出Ascend 910 AI晶片,打造自有AI計算平台。近期更推出升級版的Ascend 910B,並計劃量產更先進的910C版本,由此可見,華為正藉由與中芯國際(SMIC)攜手突破製程封鎖。
這些晶片儘管在規模與先進性仍落後於輝達H100系列,但在美國持續限制輝達GPU出口中國市場的背景下,已逐漸成為當地企業的替代選項。同時,華為也加快AI模型商業化布局,在智慧製造、醫療與交通領域持續導入相關業務。
在輝達成為全球市值最高企業之際,黃仁勳對競爭對手的態度也更趨謹慎,近期在接受訪問時曾坦言「華為是全球最具威脅性的科技公司之一,美國若再限制出口,我們會自動退出中國市場,而華為將全盤接手。」
目前華為在170多個國家設有據點,員工超過20萬人,近年在AI、智慧車與晶片領域均展現強勁擴張野心;華為的雲端服務「華為雲」也成為AI戰略的重要支柱,2023年,華為的ICT基礎設施業務營收達人民幣3620億元,成為最大收入來源。儘管業內分析人士對華為的製造規模與製程良率仍有疑慮,但其「能做、肯做、有人撐」的三重優勢,使其成為美中AI博弈之中不容忽視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