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徵蔚
水肺潛水有幾個關鍵技巧,包括中性浮力、水中踢動,以及呼吸。
呼吸很重要,因為這牽涉到潛水員是否節省空氣。此外,呼吸也與浮力控制有關。
在遠古時代,人類從魚演化而來。生物學家蘇賓(Neil Shubin)的書《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就是在講述這樣的起源。許多科學家也同意,人類呼吸的「肺」與魚類控制浮力的「鰾」是同源器官。一般男性的平均肺容量是3.5公升(女性2.5公升),正常呼吸時,成人空氣吞吐量約0.5公升。深呼吸時男性的呼吸量可增加至2.66公升(女性約1.4公升)。因此,呼吸絕對會影響潛水員的浮力變化。
除了使用BCD進行「浮力補償」(buoyancy compensation)外,潛水員一般都會練習利用呼吸控制浮力。事實上,潛水時應該以呼吸作為浮力控制的第一順位,真的無法控制,才透過BCD進行微量「補償」。
想要上浮時,深吸淺吐,肺裡面的殘氣量增加,浮力變大,這就浮起來了。相反地,如果想下潛,深吐淺吸,降低肺裡的殘氣量,自然就下沉了。
利用呼吸控制浮力時,會有時間差。所以,深吸氣後不會立刻上浮,需要稍等一下,待負浮力被正浮力抵銷後,才會緩緩上升。在水中控制浮力時,一定要緩慢,不要讓浮沉幅度太大。越慢,越容易控制浮力。
很多初學者容易心急,感覺稍微上浮,等不及吐氣抵銷浮力,就連忙將BC洩氣,導致迅速下沉。而下沉速度變快時,又急著BC充氣,又導致快速上升。這樣的後果是,慣性影響讓浮沉的幅度越變越大,最後反而難以控制。
只要將動作緩慢下來,降低浮沉的慣性,讓上下移動的幅度減小,身體就會緩緩穩定下來。在水中,越是緩慢穩定,越容易達到中性浮力(neutral buoyancy)。只要將中性浮力控制好,身體穩定後,就可以懸浮(hover),停留在自己想要的深度與區域。
「中性浮力」與「懸浮」是一體的兩面。所謂的懸浮,是透過呼吸控制,讓自己保持在特定深度,既不上升,也不下沉。在安全停留或是拍攝照片時,良好的懸浮技巧可以讓事半功倍。
潛水員的水平移動靠蛙鞋踢動,垂直移動則應該靠浮力。有些人無法良好控制中性浮力,導致負浮力過大,必須一直踢動蛙鞋,只要停下來就會下沉。持續踢動蛙鞋的結果,既費力耗氣,也會一直揚沙。
優秀的潛水員,在沒有海流或浪湧的海域,雙腳不須踢動,就可以利用呼吸維持懸浮,固定在特定深度。好的潛水員不會一直卡在海底刮壞珊瑚,也不會不知不覺游出水面。好的潛水員,身體維持水平(trim),水平前進時也不用一直踢動,踢一下,前進一段距離。保持良好的中性浮力,不但省力,同時省氣。
說到「省氣」,潛水員首先必須明白,男女的立足點本來就不平等。試想,男生平均肺容量比女性硬是多了1公升,深呼吸時男性也比女性多了1.26公升,所以女生本來就比男生省氣。其次,男性基礎代謝率一般而言較女性為高,也就是說,男生躺著不動,新陳代謝都比女生快,耗氣量自然也比較高。其次,體型肥胖者耗氧量也比瘦子來得高。如此說來,基本上一個人的身體構造,就決定了他的先天耗氣量。
雖說如此,潛水員還是可以透過一些小訣竅,讓自己更加省氣。
首先,緩慢深長的呼吸,並且在呼與吸之間,自然地停一下,但不要憋氣。空氣在肺部停留一下,讓氧氣更充分的被利用,然後再緩緩呼出。不要因為緊張而導致呼吸急促。呼吸太短促,則吸入的空氣還沒有被利用,就被排出,形成浪費。
同一位潛水員,只要避免急促呼吸,緩慢深長的呼吸可以明顯延長氣瓶使用時間。另一方面,深呼吸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體。放鬆,可以更進一步的節省用氣。最後,深呼吸其實是澄淨心靈、養護身體的好方法。不只潛水,平時養成緩慢深長的呼吸,對身心都有很好的幫助。
除了呼吸的方法外,如果潛伴比自己省氣,那麼維持比其他人更淺的深度,可以相對延長潛水時間。準則告訴我們,由於水壓的影響,深度越大,氣瓶的使用時間就會越短。一支氣瓶若在水面可以使用60分鐘,帶到10公尺深的水中,就只能夠使用30分鐘,於20公尺處,只能用20分鐘。反過來推想,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耗氣量比潛伴大時,不妨維持在比較淺的深度,只要3-5公尺的差異,就可以幫助我們更省氣。
台灣潛水員很喜歡「比較」,比潛水深度、比耗氣量、比裝備,總之無所不比。其實,「休閒潛水」不就是一項娛樂嗎?又不是考試,為什麼要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只要能夠安全潛水,維持在計畫內,耗氣量實在不應該是潛水員「較勁」的項目。
經常一起潛水的潛伴,只要彼此的耗氣量大同小異,不會造成困擾,那就好了。同一趟潛水,別人都剩下50 bar,唯獨某人剩下80、100 bar,的確還滿厲害的。但是氣瓶沒用完,剩餘的氣很多,上岸後又不會退錢,何必給自己太大壓力?
雖然追求「省氣」是好事,但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比別人耗氣而感到自卑或壓力。休閒潛水原本就是一項快樂的娛樂,享受潛水,樂在其中吧!別因為無謂的「比較」而讓自己失去了潛水的熱情!莫忘初衷,樂在當下,潛水會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