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
由臺北市立大學辦理人本街道種子教師課程,種子教師一行20餘人繼7月18日參訪臺北市各項人本環境改善工程成果後,30日持續實地參訪忠孝東路三段人行道、瑠公綠廊及忠孝東路四段地下通廊等已完工的路段,以及預定進行改善的大安路一段現況,透過這些改善成果及未來將改善的方法來傳達臺北市執行人本環境改善的理念及經驗,圓滿完成本次活動。
新工處處長林昆虎說明,新工處近年本於市府人本交通政策,持續推動北市人本環境的建立,諸多工程均多有成效;其中忠孝東路三段人行環境改造,則基於沿線涵蓋眾多商圈及百貨公司,藉工程將人行道拓寬、調整坡度,並將設施帶與綠帶重新整合,同步調整行穿線退縮、庇護島及導盲設施,新設機車停車彎,讓機車退出人行道,提升市民生活便利性。
他說,瑠公綠廊則重新探討東區街道及街區改造願景,活化城市空間,串聯瑠公圳公園及瑠公公園,置入多元無障礙活動空間,並帶入裝置藝術,營造人本、韌性、知性的步行廣場;

新工處說,忠孝東路四段地下通廊連接國父紀念館及台北大巨蛋園區,提供人行友善空間,避免與平面交通之人車衝突。以上路段在完工開放之後,提供舒適帶狀的空間綠廊、強化開放空間場域與都會商圈的緊密聯繫,增進地方人潮流動,讓整體通行環境更趨於友善,並獲得商圈及當地民眾肯定。

該處指出,最後,預定改善的大安路一段原本部分人行道淨寬不足,讓使用輪椅或推車人士通行不便,或部分路段為標線人行道,新工處與各單位已辦理多次會勘及地方說明會進行溝通,預計114年下半年進行改善,改善原則包含了人行道街廓於路口外推拓寬為3.3至4公尺,人行道中間段拓寬為2公尺,部分路段新設實體人行道,調整路口轉彎半徑,設置機車彎及調整停車格、交通號誌標線調整、檢視行道樹的配置及施作透水鋪面、設置導盲引導設施等。

新工處說,完成後將可提供民眾人本友善的通行環境,以上諸多優良改造案例的參訪也希望能夠讓本次種子教師培訓有更好的體驗,為爾後人本街道的教育推廣及引導全民支持參與街道的改造,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人本街道種子教師培訓 參訪北市人本環境改善優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