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觀點:網軍助長社會暴力

文:烏凌翔

新型態的反政府示威規模越來越大、暴力程度也越來越升級!為什麼?
拙文基於科技的觀點,指出答案是網際網路,尤其是手機。

法國漫延至今的「黃背心運動」……智利示威活動+暴力抗爭昇高到連APEC也開不成了……香港「反送中」雙方的暴力行為,讓人們驚訝、恐懼、又同情……伊朗街頭暴動,最新消息,死亡人數據估計已達1,400人了……還有伊拉克、哥倫比亞、黎巴嫩、厄瓜多爾……

當然,反政府示威活動,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維基百科中臚列的反政府活動,主要有「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兩個系列,前者發生的年份大約在上世紀80與90年代;後者則大都發生在2010年之後。

只是新近的同類型事件,有三個引人注目的特徵:一,是能在短時間之內集結大量人潮;二是越來越暴力;三是許多活動中,沒有明確的領導者或政黨。

原因為何?

經濟衰退、政府貪腐、貧富不均,可能都是主要原因。但是,這麼許多國家,之前經濟沒衰退過嗎?各種不同型態的政府,之前都很清廉嗎?至於貧富差距,那可是人類社會自古即有的存在-譬如封建社會中的貴族與農民、甚至農奴。

所以,應該這麼問:為何具備上述特徵的反政府活動,直到最近,才密集爆發呢?

本文以為,顯然是網際網路科技,尤其是個人的手機,與其中的應用程式(app),「推動」了這種反政府抗爭全球化的趨勢。

「行動電話」或簡稱「手機」,大約是上世紀80年代的發明,但是在世界各國普及開來,而且通訊app能為人們大量應用,則是在智慧型手機、而且是3G通訊協定流行以後,大約是2005以後的事。

但真正各種通訊軟體與社群媒體燦然大備,則是4G提升了通訊速度之後,那就是2010年之後了-想一想,你何時開始大量使用line 或微信的?

有了手機,反政府人民中,可能有一個人,也只要一個人,貼出一則號召,譬如「明天下午一點到某某公園集合後散步到政府大廈」,如果正巧符合網友心意,透過手機的社群媒體,一小個小時之內,就可能傳遞給上百萬人。

手機放大了一般使用者的號召能力-不一定要是一位網紅,增進動員街頭運動的效率;此外,還可以輕易放出假消息=假新聞,也可以捏造惡意評論來帶風向,因為受眾數量大,其中總是有人會信,進而被煽動-想一想,你何時知道「網軍」這個名詞的?

抗爭武器平民化

甚至,想要扮演駭客來攻擊政府的網路嗎?也不必是IT高手了,現在網上也有平價的勒索病毒兜售,有心人-譬如對政府或社會不滿-買了即可變身駭客;也許要攻擊成功不容易,但網路攻擊一萬次都失敗,也沒關係,可以繼續試,但防火牆只要失守一次,後果就不可想像;簡而言之,易攻難守。

以往,只有政府訓練有素的武裝軍隊、鎮暴警力,能配備先進的通訊器材,當然,再加上精良的其它裝備,才能以少數的「合法暴力」,壓制多出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暴民」。但網路科技發達以來,抗爭平民的數量與行動力都大增,再加上其它科技產品-譬如雷射筆-的平民化,都造成政府與人民力量的接近,暴力升級也就成為必然的悲劇結果。

至於沒有明確組織或個人出面號召與領導的現象,套句時髦的區塊鏈術語,叫做「去中心化」。譬如香港「動亂」至今,您也許聽過黃之鋒、何韻詩等人的名字,但他們只是百萬人走上街頭中的知名人士,並非領導者。

去中心化對於負有穩定社會秩序的各級政府而言,是個大麻煩,因為找不到可以磋商或談判的對象,以達成像中、美貿易戰那種「階段性」協議。譬如港府,只能大量逮補個別行為激烈的「暴亂份子」,益增民憤。

也許可以這麼說:只要政府沒法控制網路,就很難降低街頭抗爭事件的規模與暴力升高。最好的辦法,還是從根本消滅人民不滿的種子吧!

頭條留言
烏凌翔
烏凌翔
台大電機系、美國 U. of Michigan, Ann Arbor 電腦碩士,曾任職台視新聞部、公共電視新聞部、CNBC、多年企管顧問;現為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大國競爭、國際關係理論。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從傷病再攀高峰的西班牙女足俠閃亮復出

西班牙女足隊在2023年女足世界盃竄進首奪冠軍,但未曾在歐錦賽掄元過,如今正在2025年女足歐錦賽上,分組賽三場全勝首名晉級八強淘汰賽,女俠普特拉絲(Alexia Putellas)再度成為了西班牙女足隊的精神領袖,她用三個進球加上三次成功助攻破網的表現,不僅征服了球迷,更讓全隊團結如一。她的復出

金管會介入助穩定市場信心,街口支付主要通路恢復合作...

台灣電子支付業者街口支付近期因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與泰山企業的股權糾紛,遭法院查封,引發市場動盪。全國電子、momo、PChome等大型電商平台一度暫停街口支付服務,消費者對資金安全產生疑慮,部分用戶出現帳戶清空與解除信用卡綁定的情況,市場信心一度受挫。

陳華沙巴拍MV珊瑚島取景湧現靈感 巨型燈箱榮登紐約...

墨新聞|記者梁偉華/台北報導陳華(Hua)推出全新...

《我們回家吧3》延續感動人心的風格 前往花蓮玉里尋...

墨新聞|記者梁偉華/台北報導主持人曾寶儀(左) H...

生命樹樂團時隔三年發新作 藏15年默契友情比白色迴...

墨新聞|記者梁偉華/台北報導生命樹樂團時隔三年發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