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值一億?

圖文:李天豪

明代珍貴古籍「永樂大典」其中的2冊(共4卷)
2020年7月7日,在法國巴黎拍賣。
這是明嘉靖年間手抄本,屬於存世的罕見珍本。
所以,價格被炒到天價。
最後,以640萬歐元落槌,加上佣金….
總共812.8萬歐元(新台幣2.7億)
也就是說,一本書的價值,超過一億元台幣。
這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
今天,我想來跟大家談談,這本書為什麼這麼貴?
關於書籍,說來就話長了。
今天,是個科技昌明的時代。
各種書籍資料的保存與流傳,成本低的不可思議:
「隨手儲存,傳送,花費的成本幾乎等於0」
你唯一要擔心的,是大家沒有時間看書。
但是,古代可不是這樣。
古書的載體,不管是竹簡還是紙本,書寫的成本都非常高。
當時上作文課,可能跟今天上工藝課差不多麻煩…
更糟糕的是,這些紙本、竹片、木片,保存的難度相當高。
我想,大家應該能理解:
「古書最大的殺手,就是火災,蟲蛀鼠咬還在其次。」
更慘的是,有的還是故意燒的。
這就導致很多古書,只知其名,不知其實。
讓無數歷史研究者扼腕….
原因,就是缺少保存跟傳播的良好手段。
話說,中國歷朝歷代,書籍遭受多次浩劫。
最早的一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
把先秦的各國史書和《尚書》,來個聚而焚之。
然而,秦朝仍然在宮中留了一個備份,不算完全滅絕。
劉邦破秦入關中時,蕭何搶先一步,救出來不少。
可惜剩下的,都被項羽一把火燒了。
幸好,天不絕文脈。
當時,朝廷設有博士,算是當時的中研院學者。
其中有一位叫伏生,私藏了一份《尚書》在山洞。
並且堅持活到90多歲,撐過了秦末大戰亂。
等到漢朝皇帝廢除《挟書令》,再重新拿出來,流傳於世。
按《漢書•藝文志》的說法是這樣的:
經過孔子整理編纂的《尚書》,有百篇規模。
可惜,秦末兵禍大起,伏生藏書後就流亡跑路避難了。
西漢建立,天下重新安定下來,他返回故鄉,發現所藏「亡數十篇」僅剩下29篇。
之後,朝廷派遣「晁錯」去聽伏生(當時已九十多歲)講授。
之後,再以漢代當時流通的官方文字隸書紀錄下來。
這次記錄下來的本子,就稱為《今文尚書》。
這是目前已知,最早,最有名的,書籍修補工程。
不過,也因為這次文化浩劫,引發了歷史上有名的「今古文之爭」
讓後世的儒家學者,吵的不可開交,沒完沒了。
上面這個故事,跟今天的主題沒啥關係,只是讓大家理解,保存文化有多難。
今天的主角,誕生於明朝永樂年間,距今超過六百年了。
其實,編一本百科全書(類書)的工作
從明太祖在位時期,就已經有這個計畫了。
當時的說法,叫做「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
但是,這個計畫,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推行下去。
明成祖即位後,為整理知識,大概也是為了要在這方面蓋過老爹。
所以就命令解縉等人修書。
(題外話,解縉是明朝開國初年有名的才子,身上故事很多,以後有機會再說)
編撰宗旨: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
「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毋厭浩繁!」
過程,總共召集147人,首次成書於永樂二年,初名《文獻集成》。
明成祖過目後,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
永樂三年,明成祖再命太子少傅姚廣孝、解縉等人重修。
這次,動用朝野上下,總共2,169人編寫。
組織設監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
參用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到了永樂五年,定稿進呈。
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
接著,清抄至永樂六年冬天,才正式成書。
據《進永樂大典表》稱,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
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存放在南京文淵閣。
照理說,這種國家級典藏的文書,應該要保存的萬無一失吧。
但是,接下來,發生了種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損失….
首先是失火。
第一次是成書四十年之後的正統十四年。
南京文淵閣大火,《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
好了,原稿都沒了。
接著,再過百年,到了嘉靖三十六年。
宮中失火,《永樂大典》正本險些毀於大火。
這一次,讓熱愛煉丹的嘉靖皇帝坐不住了。
這位嘉靖皇帝,以煉丹成仙作為畢生最高追求。
但是,當時沒有手機可以上網,很多專業知識需要查書。
《永樂大典》裡面,就有各種藥石丹方的記載,嘉靖皇帝視若珍寶。
經常隨身攜帶個幾冊,翻閱查找驗方。
如果這些書被大火燒沒了,那皇上的成仙事業,不就要毀於一旦了嗎?
一想到這裡,皇帝就不能放心。
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寫一本副本。
召選書寫、繪畫生員109人,正式抄繪,耗時六年。
這次抄寫,就成了現存所有《永樂大典》的來源了。
據學者研究,現今存世的珍本,皆為嘉靖年間的抄本。
為什麼呢?
抄了以後,不就應該有兩套嗎?
是有兩套。
當時,正本貯存於南京「文淵閣」。
副本,則存放在北京的「皇史宬」,就在紫禁城的外圍。
這個「皇史宬」,來頭可不小。
這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檔案庫,又稱「表章庫」。
明清時期,專門保存「實錄」、「聖訓」、「玉牒」等皇家史冊。
首都北京一套,陪都南京一套。
而且存放皇家重地,照理來說應該萬無一失啊。
但是,這麼大一套書,就是能憑空逐漸蒸發掉。
正本跟抄本的狀況不一樣,我們分開來說:
先說正本:
正本的命運,在明朝還沒滅亡時,就已經確定了。
用明末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話來說就是:
「全部皆佚」
為什麼?
明朝都還沒滅亡,這種皇家藏書,怎麼可能全部消失?
學者們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
「原書被嘉靖皇帝,帶進墳墓殉葬了。」
這是五種(兩次大火、夾層藏書、戰亂佚失、殉葬)原因中,最有可能的一種。
可是,沒有直接證據。
間接證據是:
這套書抄寫費時,連想成仙的道君皇帝都等不到抄寫完畢,就先駕崩了。
嘉靖駕崩後,三個月,抄本完成。
有學者推論,可能是嘉靖皇帝晚年,動了想把這套書帶進墳墓慢慢看的念頭。
所以就下令抄書,等到抄完就把正本帶進墳墓去,把抄本留給子孫。
總之,明朝滅亡之後,就只剩下抄本,正本找不著了。
好吧,抄本也行。
反正,正本也是手寫的,沒區別。
可是,接下來的歲月裏面,這本書就硬是能夠慢慢蒸發。
根據記載,這套書到乾隆年間,就只剩存8,000冊了。
兩百年間,蒸發掉一千多冊,有2422卷不知所蹤。
怎麼知道這麼精確的失竊數字呢?
因為,乾隆三十八年,要修《四庫全書》,準備把《永樂大典》拿出來抄
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已經少了超過1/10了。
大家也許想問,可能的原因是?
其實,不用出動科南或者福爾摩斯,稍微有經驗的警察也能猜到:
「鐵定是被人一冊一冊的,以老鼠搬家的模式,分期付款偷走了。」
隔年,就查出一件了。
乾隆三十九年,四庫全書纂修官黃壽齡,私自將《永樂大典》六冊,帶回家中。
當然,他有正當理由,他說要帶回去加班。
問題是,書居然在途中失竊了。
乾隆帝指責說:
「《永樂大典》,為世間未有之書!本不應該聽纂修等攜帶外出!」
下令嚴查,全城戒嚴。
佈下天羅地網,無論如何要找到。
通常,皇帝一旦發了火,就會出現奇蹟。
不久,六冊書在御河橋邊被發現,失而復得。
想也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吧。
但是,找回來的,只是其中六冊,九牛一毛。
後來呢?
後來發生的事情,就更可笑了。
首先,是這套《永樂大典》,居然被負責保管的人,評為:
「過時了」
「不重要了」
「然後就沒人管了」
當時,負責編寫四庫的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大量佚書。
其中有385種,收入《四庫全書》。
然後,就寫個報告:
「菁華已載,糟粕可捐,原(書)可置不復道」
你聽聽,這是人話嗎?
這個館臣的名字不可考。
但是,我估計他死後去見乾隆皇帝時,肯定不敢這樣講。
既然都有人公開說書不重要了,那麼大家就一起上吧,該怎麼拿,就怎麼拿。
據說,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丟失大量《大典》。
到了十五年後的光緒元年,修繕翰林院建築時….
清查《大典》,已不足5,000冊。
也就是說,流失了超過一半。
你說這英法聯軍一大群文盲洋鬼子
士兵連英文跟法文都不見得能懂….
衝進皇宮之後,不拿金銀珠寶,會拿幾本他們看不懂的破書?
這種故事,也就只能騙騙小孩而已。
這種把戲,不就跟後來溥儀要清點庫存,倉庫就失火一樣嗎?
總之,《永樂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職員監守自盜。
據說,清末的文壇領袖文廷式,一人即曾盜走百餘冊《永樂大典》。
這人可是當時號稱「清流派」的帝黨重要人物,珍妃的老師。
但是,他也能幹出這種事情。
此後,書籍加速流失。
二十年後,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僅剩800冊。
這蒸發的速度,也算驚人了。
就這八百冊,也還沒折騰完。
六年後,1900年,義和團進京圍攻洋人,火燒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
可惜,外國使館沒點著,隔壁的翰林院倒是燒起來了。
這下子,又燒掉三百餘冊。
只剩400冊,810卷,不到原書的4%了。
注意,翰林院大火時,義和團根本不可能去救火,衝進火場的是英軍。
所以,除了英軍搶救出來的之外,其他全燒光了。
更讓然啼笑皆非的是,隔年1901年6月11日
英使館交回搶救得來的《大典》330冊後不久。
藏書又遭到監守者瓜分,繼續蒸發。
好不容易熬到民國….
1912年,翰林院所藏《永樂大典》移交教育部時,已經僅剩64冊。
其中60冊置於京師圖書館,4冊置於教育部圖書室展覽。
接下來,就是各種熱心人士的努力,讓書回流。
比如說,1920年,民國政治家葉恭綽,赴歐洲考察實業。
在倫敦一間小古董鋪裡,意外發現並購回《大典》卷「一三九九一」殘本。
到了抗戰前夕的1934年,館藏《永樂大典》增加到93冊,連1%都不到。
這些《永樂大典》後來有三分之二,跟著到了台灣。
目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存有62冊。
(硬是又少了1/3)
其他的,就散落各地了。
1951~1958年間:經由各種管道,零星收回。
1959年統計,《永樂大典》現存兩百一十五冊。
加上副本、微縮膠片七百三十捲,約佔全書總卷數的也才3%。
目前的狀況是:
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161冊。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40冊。
英國各大圖書館總計51冊。
德國各大圖書館總計5冊。
日本各大圖書館也都有收藏,大概都是每館一兩冊。
我好奇的是,拍賣價格這麼高,會不會過陣子,又冒出幾本來呢?
我不相信歷年來偷走書的人,會隨意棄置。
只要價錢合適,肯定還有百倍以上的數量會重新出現。
另外,能看完這麼大一篇,應該是真朋友了吧。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我想把這一篇文章拍成影片,用說的,大家有興趣看嗎?」
有興趣的話,請留言告訴我。
我打算近期就開始拍攝影片,把這些故事用說的呈現。
頭條留言
李天豪
李天豪
資深歷史老師,服務於教科書出版社與補習班多年。 喜歡看歷史,更喜歡說故事,規定自己一年要寫一百萬字。 說書不只是職業,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寫出來的文字,都是可以說的故事。 每個故事背後,主角不同,說的都是人性。 人性永遠不變,幾歲來看,總是很有意思。 以史論今,希望以後可以論金,最好不要變成論斤。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A-Lin 第二場 大咖女團浪姐543載歌載舞《忘...

A-Lin 誠意十足一口氣演唱29首金曲    ...

重返長治再見老麒麟 46年師徒球聚不散

寶島台灣的基層足球可貴的是充滿著鄉村純情味!1999年帶領中華木蘭女足隊留下至今最後光榮史亞洲盃亞軍佳績的教練張明賢,出身屏東長治鄉下,年少屏東地區算是足球沙漠,但張明賢年僅17歲便在家鄉帶訓比他小五、六歲的長興國小及長治國中足球隊,如今已64歲了,早年由他帶出的那群「長治麒麟」老

加捷生醫新廠米香食品瞄準Q2開啟新營運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台灣鋼鐵集團(簡稱”台鋼集...

台灣尚勇引春聯熱!信義房屋邀張炳煌大師再揮毫「金蛇...

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近期由書法大師張炳煌題字...

2025年慈濟高雄區冬令圍爐新聞稿 慈濟感恩獻祝福...

高雄慈濟於1月18日分別於高雄與鳳山靜思堂等2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