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烏凌翔
逾七年都還困難重重的《中歐投資協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談判,就在拜登政府尚未掌握國家機器前的行政空窗期,在中歐領導人的一場視訊會議中,確定完成了。讓原來重重困難都不再是障礙的推力之一,是一年前美、中簽定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川普在協定中追求「美國優先」得到的好處,現在,歐盟也要到了,也許還要到更多。
感謝〖上報〗刊出拙文,也請臉友指教。
美國顯然不樂見此協定,這從川普政府的官員、甚至拜登政府未上任官員的推特發言中,都可以看出。幾家美國媒體引述歐盟官員的話,說歐盟得到他們想要的,而且中共做出了巨大讓步,如果這是真的,表示中國大戰略具有一定彈性,在非核心利益層面,有所取、也可有所捨。
中、美大國博弈,未來可能還要進行十數年,兩方都要拉幫結派,經濟實力排名與美、中伯仲的歐盟,當然是中、美都急於爭取的幫手,川普之前向盟友鄰國一陣狂毆施壓後,老朋友動念「走自己的路」是可以料想到的結果。
要注意的是,《中歐投資協定》中的「歐」,指的是由27個會員國組成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EU),主要是西、中、南歐國家,並非有50個主權國家組成的整個歐洲,譬如俄羅斯、烏克蘭、冰島、挪威、與教廷所在的梵帝岡都是歐洲國家,卻非歐盟成員;英國則剛剛退出。
若把歐盟視為單一國家,人口約4.5億,只有中國14億的32%,但是其GDP高達18.4兆美元,是中國14.4兆美元的128%。換言之,其經濟總實力大於中國,僅次於美國的約22兆美元,居世界第二。
歐盟是近60年前,從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逐步「整合」而來,經濟色彩重於政治色彩,領導國家是德、法二國,所以文首提到的視訊會議,梅克爾與馬克宏都出面。英國退出,並不影響歐盟的存在。大英帝國的衰落,還有蘇聯的解體,是世界強權興衰史中,離我們最近的例子,可以談一下,做為分析大國博弈的補充。
二戰後針對蘇聯領導的共產主義擴張而提出「圍堵」策略的美國政治家凱南,點名世界五大工業和軍事力量中心,其中除了美國自己跟對手蘇聯外,還有英國、日本、與包含西德的中歐,英國被單列出,顯見它是國際關係學理所謂的一「極」,就是舉足輕重的國際軍經力量中心。到了1970年代,尼克森與他的重臣季辛吉眼中的世界,仍是「五極」:美國、蘇聯、日本不變,中國「超英趕美」,擠進五極,英國隱入了西歐,不再單獨存在。
經濟總量與軍事實力,是衡量強權排名的兩大指標,戰後世界經濟賽道上,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大幅落後戰敗國德、日;蘇聯退下歷史舞台,繼承國俄羅斯的經濟實力持續衰退,只能跟南韓爭GDP世界第11、12名了,進入21世紀,失落一個世代的日本也退出第一領先群。
回到主題。國際關係學者早先把美、蘇、中三個核武大國畫成一個三角形,稱之為「戰略三角」。1999年元旦,歐元誕生,雖然不是所有歐盟國家都使用,但也象徵以歐盟為主的歐洲在整合之路持續邁進,現在又不理會美國的「關切」與中國拉近投資關係,未來,世界會不會形成「美、中、歐」戰略大三角呢?換言之,一個三國鼎立的世界格局?
經濟上有可能,政治上機會不大。歐盟的最大問題在於,它不是一個單一國家,不易凝結出共同的意志之外,還沒有武力與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
其次,做為一個經濟組織,成員國貧富差距不小,「歐豬五國」(PIIGS: Portugal, Italy, Ireland, Greece, Spain)債務問題一直沒有完全解決;從戴高樂時代就主張成立歐洲自有武力的法國,經濟一直不振,當不了帶頭大哥;持續富強的德國,偏偏是前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至今仍受戰後條約限制,境內甚至有美國駐軍「保護」它,想要公然擎起歐盟令旗,有待如同兩德統一的歷史機遇。
拜登主政後的美國會如何拉攏歐盟呢?「國家安全」也許仍是主軸,這從美國是否仍戮力執行「乾淨網路」(Clean Network)計劃來佈建5G可以觀察出來;之前,德國似乎不願按美國的指揮宣佈禁用華為。
若以國安為名的恐嚇無效,就得拿出胡蘿蔔(經濟誘因)了。歐美皆受困於疫情,但美國可以奉上疫苗,堪稱最佳修復雙邊關係的禮物,而且要快,否則生醫實力也不弱之歐盟國家的自製疫苗也要上市了。
除了安全與經濟,就剩下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了,美國與歐盟大多數國家的信仰、人種、政治體制都接近,運用此道,可以不顯做作,至於會不會有效,從這回向來注重人權的歐盟,放過香港與維吾爾集中營問題可以看出,這招可能效用有限。但也反映出,川普這四年傷了歐盟傳統盟邦有多深了。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