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天豪
終於要說到比較敏感的大人物了。
先劃一條界線,這裡說的蔣介石應對列強的表現,只說到1949年為止。
此後的表現,是另外一個故事,要等到後面說到臺灣使部分的時候再說了。
–
照慣例,先說說出身背景。
蔣介石啟蒙來自於家鄉的讀私塾,是誦讀「四書」「五經」長大的,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頗深。
蔣介石的家境不算太差,在清末那個階段,這種家境的男子,只要還算是能讀書的料,人生目標通常都是往科舉考試努力的。
但是,1906年的一次進監獄,改變了蔣介石的人生軌跡。
1906年秋收過後,蔣母接到催收田賦的通知,內容語帶威脅。
蔣介石本想依靠自己所學的新式詞彙,跟對方理論。
說些類似「人人平等」、「依法辦事」之類的道理。
沒想到,對方直接以「刁民抗糧」為名,送他進縣衙治罪。
這讓蔣介石被關入監獄,算是被現實毒打了一頓。
出獄後,蔣無比憤慨,逐漸向憤青轉型。
這個時代,憤青通常都是出國留學的,尤其是日本。
因為,日本剛剛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是中國幾乎所有憤青的偶像。
此後,蔣介石努力學習了3個月日語,開始準備赴日留學。
1906年4月,蔣介石東渡日本,開始學習軍事。
這裡有個公案:
「蔣介石是不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
答案挺簡單的:
「不是!」
那麼,這是否代表蔣介石的能力很差?
話不能這麼說,因為蔣介石之所以不能入學,是被規定卡住了。
當時,根據日本與大清國的協議:
「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的人,是不能念軍校的。」
原因其實也很好理解:
「怕訓練出一大堆有軍事技能的叛亂黨」
那麼,蔣介石的能力如何呢?
來看看下面這個狀況,你就知道了。
同年冬天,蔣介石返回中國,翌年夏天,他就考入清政府開辦:
「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保定軍官學校前身)
第二年,就成為第一批被大清政府派往日本深造之四人之一。
所以,能力是沒問題的。
1908年春天,蔣介石進入日本「振武學校」學軍事。
振武學堂,是五年前,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所創立的國立軍人養成學校,專門提供給大清國送到日本學習軍事的留學生就讀。
就讀流程是:
大清國來的學生,一律進入這所學校,所學課程以軍事科目和日本語為主。
畢業後,直接進日本軍隊見習1年,然後再入士官學校正式學習。
在這所學校就讀期間,蔣介石第一次見到了孫中山。
1910年6月,同盟會總理孫文經檀香山到達日本,經陳其美介紹,蔣首次與孫會面。
1910年11月,蔣介石從振武學校畢業時,其總成績在62名畢業生中,排名第55,倒數第八,不能算是優秀。
接著,蔣介石進入日軍當士官候補生,受到嚴格軍事訓練。
1911年6月,晉升炮兵一等兵。
1911年8月,晉升炮兵伍長。
到此為止,蔣介石大致上算是完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基層軍官訓練。
後來,他當黃埔軍校校長的時候,就是用這一套流程來要求軍校學生。
如今網路上,流傳著大量嘲笑蔣介石喜歡「微操」的小故事。
蔣介石是否有指揮大軍團作戰的能力,我們後面談民國歷史的時候會說到…
但是,如果單純以連隊級的軍事知識來說,他應該是勝過99.9%嘲笑他的人。
要知道,念黃埔軍校畢業的前4期學生,後來當到國共中將、上將、元帥的大有人在。
這些將軍們可沒在軍事常識上嘲笑他們的校長。
那麼,蔣介石為什麼沒能正式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因為,辛亥革命爆發了。
他放棄即將晉升的機會,回國幹革命了。
當時這樣的人很多,而且日本方面其實很支持辛亥革命,所以保留了所有回國學生的學籍。
只是,辛亥革命結束後,包括張群、王柏齡在內的許多振武學校的學生,都回到日本完成了陸軍士官學校的學業。
但是,蔣並未選擇回日本繼續學業。
這就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人生抉擇了。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