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位台大教授 – W教授和F教授的故事…
小兒麻痹
台灣曾經在民國四十 ~ 五十年間流行過小兒麻痹病症,W教授和F教授在嬰兒期間,不幸感染上這種屬於腸病毒的小兒麻痹病症,終生需要依靠拐杖行走。
我是在唸初一的時候和W教授成為同學,他雖然柱著拐杖上學,但是個性開朗,樂於交朋友,更樂於指導同學功課;W教授從初一開始就是班上第一名,三年來只有兩次月考成績不是全校第一名,其他每次月考都是全校第一名。
國內求學
初中畢業後,我們都順利考入建國中學,W教授被分到高一12班,我在隔壁的11班,我們兩班是同一組老師。按照當時建中的編班原則,W教授應該是第12名考進建中的,他在高一依然是全班第一名。
當時我們兩班的英文老師是位紀姓女老師,她鼓勵我們兩班學生在高二分班時,可以考慮選社會組,因為大多數的建中學生都會選擇自然組。紀老師鼓勵建中學生去唸社會組,因為國家建設固然需要自然組學生,國家治理更需要社會組學生。
W教授在升高二時,毅然決然選擇了社會組,在高二26個班級中只有一班是社會組,即使升到高三,社會組也僅有三班。我從小就希望投考政治大學外交系,在升高二時聽從父親的建議,選擇了自然組。
W教授在建中畢業時是社會組第一名,全校第二名;我們都認為W教授可能會成為當年大專聯考的丁組(法商專業)榜首,可惜聯考失常,雖然考入台大商學系,但是沒有成為榜首 – 這可能是因為聯考最後一個月我們同住一室,受我連累吧。
我們同住一室需要統一就寢時間,W教授希望凌晨兩點,我希望十二點,妥協的結果是凌晨一點關燈睡覺,結果他早上五點就已經起床唸書了…
負笈國外
W教授在台大的畢業成績又是商學系四個組的第一名,同時也是台大商研與政大企研的雙料榜首。在我退伍前,W教授順利考上公費,但是家中長輩擔心他行動不便,到國外生活沒有家人照顧,不太同意他出國留學。從初中時代就和W教授的家人熟識,所以我就扮演說客的角色,說服臥病在床多年的老祖母同意W教授到美國常春藤盟校 – 賓州大學就讀。
W教授用公費唸碩士的獎學金直攻博士;唸完博士學位後,被聘回母校任教至今…
威權時代
在美國生活近十年後(包括唸研究所與工作),三十三歲那年,我也回到台灣工作。一晃眼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2017年是高中畢業四十年紀念,回建中參加學校校慶,偶然的機會認識也在台大任教的F教授,他唸的是理工組第一志願,畢業後就留在母校母系任教,同時攻讀博士學位。
F教授也患有小兒麻痹病症,他和W教授一樣在學業上都是一般同學難以企及的。奇妙的是,F教授和W教授都曾經在蔣夫人設立的「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做過同學;蔣夫人在台灣小兒麻痹盛行的年代,創辦治療小兒麻痹的復健中心,她矢志讓台灣不幸得到小兒麻痹的學童能夠得到和國外一樣好的復健環境。
F教授的父親在大陸淪陷前曾在上海工作,隨著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因為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只好在「中華商場」租下個單位,靠修改衣服為生,胼手胝足養大子女。F教授就是在「中華商場」的環境下成長:考入建中,考入台大第一志願,成為母校母系的教授。
現在的年輕人一提到我們的成長年代,大多會認為我們生長在一個所謂的「威權時代」- 我們認知自己的成長年代是:
雖然物資缺乏,但是人民知足安樂,沒有藍綠惡鬥;
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是彼此守望相助,沒有省籍情結;
雖然居住在台灣,但是重視中華文化,時時高唱反攻大陸…
非常諷刺的是:
在威權時代,人民不可以喊「台獨」,
但是在民主時代,人民不可以主張「統一」…
在威權時代,人民可以靠勤奮努力得到社會地位,
但是在民主時代,政客與世家卻可以靠關係吃香喝辣…
W教授和F教授如果出生在民主時代,是否能享受無需付出代價的求學與復健機會?
W教授和F教授是否可能憑著自己的優秀與勤奮可以在台灣大學成為教授?
——————————————————————————–
附註一:台灣在民國53年有成千上萬孩童因小兒麻痺身受行動不便之苦,蔣夫人當時看到這些行動不便的孩童,急需復健醫療服務;她在民國56年成立「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初期專門為四到十四歲的病童服務,希望為這些受苦孩童找到未來的前途與希望。諷刺的是:對台灣沒有絲毫貢獻與付出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黑機關與黑官們居然打著「轉型正義」的旗幟聲討蔣夫人留下的婦聯會與其他社會公益機構。
附註二:大陸淪陷後,大批軍民隨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許多來自大陸各地的居民無法在台北找到適當的棲身之所;國民政府為求有效安置,最初沿著行經中華路的鐵路東側,利用原有三線路中緊鄰鐵路側車道的空間,搭建三列臨時性質的簡易竹造棚屋,低價出租供居民暫住並擺攤維持生計。1960年,國民政府為了整頓市容,決定於該處原地改建新式商場,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命名為「中華商場」。
==============================================
作者希望在「點滴在心」專欄分享2014~1960年五十年間的社會演變、心路歷程、以及職場經歷過的人事物,場景則涵蓋台灣、美國與大陸等地。
計畫每兩週投放一篇文章,預計一年內共發表廿五篇文章 ( 16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