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打造、一錘定音 銅鑼廠技藝傳承陷危機

【陳宜妗 報導】

有著清脆聲響的「銅鑼」,是宮廟中經常出現的打擊樂器。略施敲打,便能「聲」震八方。事實上,銅鑼的製作工程十分繁複,號稱「千錘打造」,但是最後仍要由師傅「一錘定音」,然而,這項傳統技藝樂器目前陷入傳承危機,全臺灣僅剩少數幾間工廠在生產。

累積超過一甲子的經驗

位於新北市三重區的「三重銅鑼廠」,目前已傳承至第二代,由潘氏兄弟共同經營。每一面不同厚薄度和形狀的鑼,敲出來的聲音也大不相同。過去製作銅鑼是用手動式的機器,隨著時代進步,才改用更方便快速的機器。雖然現在生產是仰賴機器,但後續也需以手工方式去調整及試音。

三重銅鑼廠師傅潘則榮說:「試音是靠經驗的累積,都是憑自己的音感,除非是需要調出音階的鑼才會用到調音器。調音也要看運氣,有時試幾次音就準了,有時也有可能試到幾百次。」

最初潘則榮的家族是做紡織工廠起家,某天,有貿易商帶來一面銅鑼,問老師傅會不會做,家族便開始研究起如何製作,至今也已累積了六十幾年的經驗傳承。

銅鑼的需求以廟宇占多數,目前政府致力於推廣國樂,因此高中及國中小學目前的教課也會使用到銅鑼。但是銅鑼的現場演奏日漸稀少,過去在表演布袋戲的後場,都會聽到敲鑼打鼓的音效,但由於接觸的人愈來愈少,後場的音樂也改採用預先錄製好的音樂替代。

需求量減少 傳承陷困境

一面銅鑼在成型之前,尚須經過多次的加工及拋光步驟,在使用機器烤熱過後銅鑼才會發亮,而過程中也不免吸到刺鼻的味道,一面看似簡單得銅鑼,製作過程十分辛苦。

隨著銅鑼的需求量逐年遞減,目前銅鑼廠的業績粗估約減少兩至三成,訂購的也以老客戶居多。談到技術傳承及交棒問題,潘則榮感歎說:「以後的年輕人可能都不拜拜、不燒香了,銅鑼產業有很大的可能會沒落,交接的問題,其實自己也不看好自己。」

【文大新聞糸/文化一周】

頭條留言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蔣萬安:治安無假期 平安是給市民最好的年貨

記者楊秉鈞/台北報導 臺北市長蔣萬安20日晚間在...

川普以數字貨幣顛覆金融體系 美國分裂風險加劇

如果,美國極力支持比特幣,則一切投入的資源(錢)都...

114年春節治安維護啟動 謝國樑慰問警消與民力

記者江育銓/基隆報導 114年加強重要節日安全維護...

守護聽障者行車安全 基隆推動聽語障行車友善貼紙

記者江育銓/基隆報導 基隆市政府為落實身心障礙者...

大灣區醫療數據空間成立

促進跨行業數據合作創新 香港 - Media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