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聽到一個說法,疫情開始之後,才覺得陽台很重要。我的想法本來是,有景色很重要,但是想想陽台也的確重要。整體來說,就是需要一份參與感。知道這世界還有興衰榮枯,還看得到季節景色變異、還聽得到萬物交換意見。所以風聲雨聲都重要,連路上的人聲車聲也格外重要。
還有朋友說後棟看不到路上人車的鄰居,敲門說要來看前棟樓下稀疏的車流。
「有沒有違反群聚規定?」
「沒有,我一家三口,他就一個人,看起來可憐兮兮,說想看看車子。還說老婆管得嚴,怎樣都不允許他離開大樓。」
我想著:如果看不到車流人龍,就傾心聽吧。於是揀出有點歴史的這本《聽風的歌》。內容與風沒有太大篇幅的牽涉,但是村上春樹的這本書叫這個名字,舒服而無違合感,感覺很好,就像風。
另一位朋友說:疫情一結束他就要搬家。從中南部(絕不是基宜花東桃竹苗)上來的他,住在台北市狹窄的套房裡,疫情期間快要悶出病了。他說雖然視訊會議的背景可以更換成圖片,但是在有床的房間開會,儀式感不足。多花點租金無所謂,房子舊無所謂,他要搬到至少一房一廳的房子,在看不到床的地方才能開視訊會議。
「我的客廳會有個角落,便是我的書房。當然我遲早要搬到有獨立書房的房子,書房可以小,但是我要好好安排,買些Best Made的桌椅。這樣才有儀式感。」
這些參與感和儀式感,的確不容易從生活中抽離。就像我吃著2021年的早餐,看著《聽風的歌》。這是一本無以名狀的小說,這麼多年沒有看了,看的時候覺得很熟悉。但是具體是什麼,也說不出來。也說不出感想,也寫不出評論,就是這樣一本書。
就是這樣一本書,在瘟疫蔓延時,特別值得重溫。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