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攜手華岡博物館 鳯岡藝術聯盟誕生

【記者慶正 台北報導】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17日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成立「鳯岡藝術聯盟」。雙方達成「一年一會」主題,將輪流異地展覽,推動教育實習與文化人才交流,為台灣文化藝術發展的傳承、典藏與推廣開展新局。
國立歷史博物館1955年成立、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1971年成立,兩館分別是戰後台灣第一家公立博物館與大學博物館,是台灣文化藝術重要推手,對台灣文化起步貢獻良多。

中國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指出,華岡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在教育部長任內,催生南海學園,對台灣博物館發展居功厥偉,扮演著直接的關鍵性角色。此外,藝術大師張大千、郎靜山、歐豪年、施翠峰等人,都是華岡博物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共同的藝文好友,凝聚兩館一家親的深厚情感。他以「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期許雙方共同努力發揚中華文化。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表示,史博館與華岡博物館,皆屬戰後台灣文化藝術的窗子、歷史的鏡子及記憶的盒子,承擔著珍貴的藝術文化、歷史、記憶的傳承與發揚,這也是兩館今後共同的職責與使命。
兩館在展覽及典藏上,都以書畫見長,旁及各色文物,豐富而多樣。並分別在社會教育與大學藝術教育方面長遠投入,文化推動成效卓著。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鳳凰為館徽,前館長黃永川曾以「鳳鳴高岡 追求完美」為文,分析館徽的義涵。張其昀博士以「華岡興學」為創辦中國文化大學的教育理想:「美哉中華、鳳鳴高岡」,願景強調「整個大學應該博物館化」。兩館不謀而合地都以「鳳鳴高岡」自許,「鳳岡」意味著兩館各有出處但又有著共同的價值期許與目標。

頭條留言
慶 正
慶 正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歷任記者、資深記者、行政編輯、執行編輯、組長、副主任、採訪主任、副總編輯、社長室主任、總編輯等職,2015年11月7日,搭馬英九總統專機往返新加坡,採訪見證馬習會,媒體資歷35年。自1989年出道以來,扮演新聞記者和新聞幕僚角色,擔任文化總會新聞組長9年、《旺報》社長室主任8年兩岸服務窗口,曾為總統府、內政部、國防部、教育部、海陸兩會記者聯誼會成員。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廣東小城高考狀元,意外造出中國AI界鯰魚DeepS...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我們不是故意要成為一條鯰魚...

大家出版新書:《臺灣史是什麼?》

大家出版新書:《臺灣史是什麼?》 「臺灣史...

姚淳耀平常不太敢看血腥電影 首次挑戰分屍命案驚悚劇...

姚淳耀飾演反派為求任務完成不擇手段     照片提...

3C 看太多影響眼睛,研究發現這三種水果酵素有助健...

隨著數位科技普及與生活節奏加快,眼睛症狀逐漸產生,其中飛蚊症成為許多人揮之不去的視覺困擾,據《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KEYPO 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飛蚊症儼然成為現代社會普遍的眼疾問題之一。儘管飛蚊症不會直接危害視力,但持續性視覺干擾和心理壓力卻讓患者身心疲憊,近年,越來越多研究試圖緩解飛蚊症帶來的不便,如 2020 年發表於《Applied Sciences》研究指出,補充特定水果酵素 – 鳳梨、木瓜和無花果,對眼睛健康有明顯助益。

大S骨灰平安到家 小S聲明:「不辦告別式、思念熙媛...

大S徐熙媛農曆年赴日旅遊染流感併發肺炎不幸離世,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