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老兵重遊記行之四 小金門新印象

當年發哥下部隊後直接隨158師移防金門外島,大金門駐紮半年後,即移防小金門逾一年後移防台灣退伍;當年對小金門的印象,僅對部隊駐紮地附近的湖下、東林及南塘有點小小記憶,其他十分模糊了,這次隨小金門出身的張將軍導遊,才算對這個屬於金門縣烈嶼鄉的小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藉此行富貴莊園芳鄰團的走覽,分享大家小金門新印象(金門旅遊觀光網資訊):

從大金門的水頭碼頭搭船過去,只需要十分鐘的航行時間,即可抵達小金門的九宮碼頭,船票價全票60元,半票30元,每半小時即開一班船,十分方便。未來即將有跨越大小金門的金烈大橋,地陪張將軍說,預計最快明年三月可建好,但如扯上政治時間點,正式開通的時間可能會往後拖。

先看小金門沙溪堡

沙溪堡位於青岐村外的岬角上,主要是由花崗片麻岩及花崗岩混合而成,從南山頭角度觀看,像極了鳥嘴,所以又稱為「鳳嘴」。

沙溪堡位置特殊,可眺望大膽、二膽、檳榔嶼及廈門,軍事上更肩負重要責任,如同大小金門各個軍事據點,營區裡碉堡、彈藥庫、坑道一應俱全,隨著駐軍的裁撤,經過營區活化、重新整建後。

地陪張將軍還帶我們進入沙溪堡的坑道,全體在坑道入口前合照留影,這兒早已不再是戰地的坑道了,為了成為觀光坑道景點,變得漂亮了。

在屬於台灣最西方的這裡,設置了觀景涼亭,依海風順著步道走向涼亭,彷彿被看不見的盡頭的藍海包擁,成為攝影好手們絕不願錯過的金門美景之一!上圖我們富貴莊園芳鄰團在景觀亭上合照的背景遠端,正是對岸廈門的高樓大廈景觀。

再看貓公石濱海

貓公石濱海休憩區位於小金門島的正北方,因為特有的紅色石頭「貓公石」而得名,這裡是台灣少數產有貓公石的地區。

我們富貴莊園芳鄰團走到貓公石海灘的海防兵雕像前,全體合照外,發哥與發嫂特別跨過去拍張紀念照,遠處背景即為對岸繁華的廈門。

初到貓公石海灘,第一眼先看見環狀排列的反登陸樁軌條砦,接著往右邊海岸一瞧,成群的貓公石錯落排列著,一顆顆巨大的紅色石頭,外形因海水侵蝕而不盡相同,在閩南語中,形容顏面坑坑洞洞、凹凸不平之醜男子為「貓公」,所以坑坑洞洞的石頭也因此被命名為「貓公石」啦!

還有青岐玄武岩海灘

青岐位居烈嶼西南部,為島上最大的傳統聚落,居民多從事農、漁業為主。由上岐國民小學的右前方,通過管制哨站即可到達海濱。沿北側海岸方向看去,沙灘中有一花崗片麻岩體出露。往南行則是金門地區唯一的一段玄武岩海岸,全長約一公里。海岸線上呈現玄武岩美麗而富變化的地質景觀。

經過貓公石平台後,海灘後方的海崖露出了垂直方向的紋理,此乃金門少見的玄武岩風化景觀。

南山頭景觀區

西元2018年初開放參觀的南山頭四營區,是烈嶼最南端的海岸軍事據點,營區內有兩座砲堡、七座地下射口碉堡、與一座指揮所,坑道也是不容錯過的一環,深達三層樓,動線與結構都是金門眾多坑道中少見的。

或走出堡壘近距離接觸金門唯一的玄武岩地形,多變的岩層襯著大海波紋,金門的海也是旅遊記憶裡豐富的一環。

雙口海灘

雙口海岸距離廈門僅約6公里,是金門距離廈門島最近的海灘,也是昔日雙口村民橫渡廈門之渡船處。西元1949年後成為第一線海防重地,為防止敵軍攻打,在村莊周圍挖了環村的戰鬥「壕溝」,並在潮汐線上設置「軌條砦」,綿延數公里,頗為壯觀。

小金門為轉型為觀光海島後,在雙口海岸增添了「在一起」和「LOVE」的造景拍照陳設,我們富貴莊園芳鄰團當然不會錯過在此合照一下。

雙口海濱因為視界開闊,是觀看夕陽的好地方,亦是觀賞廈門夜景的好去處,又因海灘平坦遼闊,每年皆會在此舉辦金廈泳渡及烈嶼芋頭節等活動,為小金門舉辦各種大型活動最佳的場所。

L-26據點位於位於烈嶼西側緊鄰西湖,烈嶼濱海大道—南環道路程指示標誌7.6公里車轍道7.6km處。兩岸烽火時期,國軍為免敵軍趁夜間退潮之際登陸雙口海灘,於此區加強沿海軍事構工,以肩負監控烈廈水道活動之重責,擔保國人日夜無憂。

羅厝媽祖公園

羅厝漁港是小金門唯一的漁港,是漁民出海作業的門戶,也是大小金門交通船和海巡隊巡邏艇的停泊港。整個港區腹地尚有兒童遊樂器材設施,活動中心大樓則做為漁會的辦公場所和小金門農漁特產中心。

羅厝西湖古廟供奉的「媽祖」是漁民的守護神,矗立於古廟旁的媽祖石雕像,則成為羅厝漁港的新地標,庇佑與指引船隻的航行。我們來得時機洽洽好,站在上面正好看到了夕陽西下的美景。

羅厝媽祖公園臨近九宮碼頭,位在羅厝後山制高點,擁有俯瞰羅厝漁港與烈嶼東東林濱海公園沙灘地的絕佳視野,由福建省政府補助、金門縣政府及烈嶼鄉公所自籌經費興建而成,公園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高聳的媽祖石像,可說是羅厝的新地標。這尊媽祖聖像其材質為白色的花崗岩,石象高達9公尺。

湖井頭戰史館

湖井頭位於烈嶼西北方,距離廈門只有5000公尺,在戰時與大金門東北角的馬山、西北角的古寧頭、大膽島皆為昔日的心戰喊話基地。

西元1988年,湖井頭戰史館落成,外觀像座城池,有仿古的城垛、紅門金釘,廣場陳列著高砲、五七戰防砲和機槍等武器,突顯濃厚的戰地氣息。

館內展示內容包括資訊服務站、烈嶼師旅之戰績、鐵漢雄姿、駐守金門的日子、阿兵哥的故事一傾聽他們的聲音、瞭望體驗區等單元,保存著戰時長官來往的書信及參訪的照片、砲戰時所使用的各種設備武器資料,還有砲彈實務展示、影音等不同導覽設施。

地雷戰史館

歷經戰火淬練,鐵漢堡及勇士堡曾肩負起保家衛國的使命,成為捍衛家國的重要堡壘,直到戰事平息,隨著旅遊觀光熱潮興起,小金門的軍事遺跡也成了遊客們最好奇的所在,除了堡壘的開放,更將許多地區轉化為主題館。

連接著勇士堡與鐵漢堡的地下通道,便成了獨一無二的地雷主題館!除了展示不同樣式的地雷及歷史外,互動體驗模擬地雷區,得小心翼翼地踩下每一步,以免誤踩模擬地雷,讓轟炸聲嚇壞自己啦!

八達樓子

著名景點八達樓子,在烈嶼九井路與八青路交會的圓環,是一座仿城堡式的建築,高約數十丈,樓頂上塑有七位分據四方成備戰姿態,手握手榴彈或機關槍的英勇戰士雕像,這是為了紀念1933年抗日戰爭中,駐守在長城古北口死守隘口,殺敵數百人之後壯烈犧牲,成功完成任務的七位勇士而建。

環繞在八達樓子四邊周的短牆上,書著斗大精神標語:「獨立作戰」、「自力更生」、「堅持到底」、「死裡求生」更顯出在前線戰地力抗眾敵,保衛國家與人民的決心。

烈嶼文化館

烈嶼鄉文化館為原烈嶼鄉公所舊址,自西元2006年整修改建成文化展示館後,內部陳列許多珍貴的地方文化資產,佔地三百多坪的烈嶼鄉文化館,是烈嶼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保存場所,館藏的物品應有盡有,從居民們的民生用品、穿著服裝、農耕器具、古厝建築擺設到戰地軍事相關物件等,能使前來參觀的遊客,透過展示物品了解烈嶼當地的風俗民情。烈嶼鄉文化館透過展出物件,讓旅客更認識烈嶼鄉的文化發展。

小金門陽山的毋忘在莒

蔣公中正曾於1952年1月題頒「毋忘在莒」四字於大金門太武山巔,旨在提醒前線軍民,毋忘在大陸之恥,「毋忘在莒」勒石,除了大金門島上的太武山外,在小金門島的陽山上也有一座尺寸大小相似的勒石。

陽山位於大金門烈嶼南方,與大山頂相連,山頂近頂部區域皆有玄武岩分布,覆蓋於以風化的花岡片麻岩之上。除了蔣經國塑像之外,並有駐軍部隊所建之『毋忘在莒』刻石,以及兩塊石碑。過去金門作為戰爭的前線,為了激勵戰地軍民,特書「毋忘在莒」四字,勒石訓勉。臨崖而立的石刻,現在成為遊客們爭相合影之處。發哥刻意站在經國先生身旁敬禮示意。

小金門的「毋忘在莒」勒石也是座落在山上,那座山名為陽山(不是陽明山哦!),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是直接刻在天然巨石上的,而陽山上的「毋忘在莒」是以水泥仿造成刻在巨石上的效果。可能是因為陽山上找不到像太武山上那顆合適提字的巨石。

離開小金門前最後景點看吳秀才厝

位於上岐村上庫聚落的吳秀才厝,為烈嶼島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古厝,建於清道光20年,由在上庫經營航運、鹽場致富的吳景山所建,形制為二進左右雙護龍的三落大合院。自吳家第五代世孫「吳煜善」於清光緒末年考中秀才後,古厝前埕便設立書齋、學堂,免費教育鄉里子弟,此舉深受鄰里的愛戴,故烈嶼鄉人均稱吳家大厝為「秀才厝」,此美名也一直沿稱至今。

吳秀才厝內的格局與裝飾主從分明,左右均衡對稱配置,前為門廳,後為正廳,正廳則有神龕、祖龕及吳氏先人們的照片。正廳梁上則懸吊了天公爐、天宮燈及添丁燈,添丁燈上則寫有「延陵衍派」四字。在左護龍處則保留了「閒間」作為主人喝茶、唱南管之用的場所。而吳秀才厝的屋頂設計,則為金門最常見的「硬山二披水」,在建築中同時出現了燕尾、馬背兩種屋脊的形式,燕尾脊堵上有著人物、動物,山水造景的泥塑,樣貌維妙維肖,為精美華麗工構嚴謹的大厝,值得各位細細欣賞。

 

頭條留言
何長發
何長發
民生報資深足球專業記者。台灣唯一從1982年世足賽至今評寫最資深專業球評、 從2006世足年開始至今 首創國內「世足與運動校園社區巡迴演講」第一人、 台灣以個人名義著作足球專書最多作者。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加捷生醫新廠米香食品瞄準Q2開啟新營運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台灣鋼鐵集團(簡稱”台鋼集...

台灣尚勇引春聯熱!信義房屋邀張炳煌大師再揮毫「金蛇...

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近期由書法大師張炳煌題字...

2025年慈濟高雄區冬令圍爐新聞稿 慈濟感恩獻祝福...

高雄慈濟於1月18日分別於高雄與鳳山靜思堂等2地舉...

中市文資傳承典範 保存者李幸龍深化陶藝教育展現工藝...

【記者廖宥婷/台中報導】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113年...

百位校長智庫會議聚焦 AI 科技應用與人權實踐 推...

面對教育環境的多元挑戰,高中職教師與家長如何領航素養教育新方向?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辦理「2025 年全國高中職校長智庫會議」以「AI 精準教育」、「人權價值教育」、「新媒體素養教育」為核心,聚焦學校治理與教學創新,為台灣教育翻開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