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中的寂靜》/《無負今日》大眾傳播界的振聾發聵之作「二合一」巨著即將問世

【樂新聞專文】文字工作者、前北美作家協會會長趙俊邁最近出版了「二合一」的巨著《喧囂中的寂靜》/《無負今日》。這本書是作者近年的嘔心瀝血之作。

《喧囂中的寂靜》是他在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的博士論文,題目為:《美洲中國時報》研究,研究的是《美洲中國時報》興亡啟示錄以口述史解密;探索的是「自由與威權衝撞」下的報業命運。本論文引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內尋獲原始紙本珍藏,作為論述文本,採口述歷史(Oral History)研究方法,與《美洲中時》關鍵當事人以及美國當地僑界人士、學者作深度訪談,訪談人物包括熊玠(紐約大學(NYU)政治系終身教授)、李又寧(紐約聖約翰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趙怡(《美洲中時》創報總經理)、周天瑞(《美洲中時》總編輯)、黃肇松(《美洲中時》編譯主任)、張靜濤(《美洲中時》紐約總部廣告發行經理)、陳李婉若(前蒙特利公園市市長)等,前後歷時兩年半。本書是對《美洲中國時報》在美國經營始末,第一本系統性全面審視與解構的學術性論述。

《無負今日》則為作者訪談國內「名副其實」的媒體專業者:聯合報副董事長黃年、前新聞局長現任政大副校長趙怡、曾創辦「新新聞」現為「優傳媒」董事長周天瑞、台灣主持Callin節目第一人李濤等,均是今日傳媒界標竿,其對新聞理念與社會責任的堅持,以及自身的期許及要求都已成今日大眾傳播界的空谷足音。

 

本書為趙俊邁在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的博士論文,歷時兩年半的深度訪談後完成。

《喧囂中的寂靜》
翻開《喧囂中的寂靜》,映入眼簾的是;昨日「美洲中時」因鳴而死,而如此默默,今日瓦釜雷鳴眾聲喧囂中,備覺言論自由真諦的沉寂!作者感嘆曾經為新聞自由而犧牲的報紙在今日報業開放卻不珍重本身的權利,任其沈淪毀壞。

尼采曾說:什麼是自由的保證?不再對自己感到羞恥。作者引為全書的警言。

媒體和政府應該保持著什麼樣的關係?不僅是新聞學重要的課題,同時也是近數十年來台灣從威權政體轉型到民主社會未曾間斷的爭議性話題。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傳播學系教授McChesney 就直言:「媒體問題從來就是個政治問題。」所謂的「政治問題」具有兩個重要意涵,一是媒體在民主政治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媒體問題所關乎的就不只單純是「媒體」的問題,更是「政治」的問題。

本書的主角《美洲中時》)是一份在美國印行的新型態「移民報」業,它打破原有華文報紙的型態,以現代化、專業化、企業化方式經營,是北美地區第一份每天清晨出刊的華文「日報」,也是第一份彩色印刷、第一份電腦製版的華文報。該報突破僑界社區報窠臼,展現「大眾傳播」媒體的型態,曾一時洛陽紙貴創發行和廣告高峰。

《美洲中時》是於1982年9月1日在北美正式創刊,1984年11月11日停刊。僅兩年兩個月時間,像彗星般,在北美華文發展軌跡中,寫下一段新聞理論與實務驗證的獨特歷史。

探索《美洲中時》創、停刊走過的痕跡,均可以看到「政治服務」和「新聞自由」相互對撞的洶湧暗潮;《美洲中時》的生與死突顯了台灣報業史上特有的「侍從(client)」角色 」 於海外的異變,以致產生中外報業史上特殊案例。而這個詭譎、慘烈的公案至今是「空前」的。

作者認為,不論是新聞工作者或新聞傳播學者,都希望它也是「絕後」的。它的內涵和影響形成蝴蝶效應,極具研究價值。

綜觀《美洲中時》發展過程,可以看到「侍從報業」與「文人辦報」的矛盾與衝撞。前者形同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必須發揮說服、教化、政治宣傳的功能;而後者則蘊藏中國傳統文人的本質,又必須肩負社會公共領域傳播使命,或彰顯知識分子秉士人憂以天下、樂以天下之抱負。兩個截然不同的理念和行事精神,產生全然相悖的核心價值。然而兩 者則有如雙重人格一般並生在《美洲中時》靈魂深處。

文中闡述《美洲中時》創、停刊的背後,糾葛如網、錯綜複雜的人與事以及新聞自由與威權管控的矛盾與糾結,交織成一段不可複製的慘烈報業史。

本書共分十個章節:
第一章「尋找歷史的集體記憶」,闡述《美洲中時》值得重視的特色、研究問題與意義以及本書論述的創新性。

第二章「美中台關係轉變 蔣經國囑越洋辦報」,包括孕育《美洲中時》的歷史觀察、創刊時空、發刊詞展現余紀忠辦報雄圖、報社重要人事難脫“政治考量”等。

第三章「創辦人余紀忠“文人辦報”特質探索」,探討《美洲中時》的“文人報”特質、“文人報”的傳統人文史觀、中國特有之報業形式、面對政治禁忌與自由論述等。

第四章「《美洲中時》開“新移民報”先局」,就《美洲中時》辦報定位 “一份美國報”、從北美華文報發展軌跡、展現混血式的多元文化風格等面向展開論述。

第五章「《美洲中時》版面創革衍生新功能」,新聞報導立場超越“左右統獨”、發掘傑出華人促融入主流社會、言論版發揮 “凝聚意識”功能。

第六章 「《美洲中時》新聞暨言論文本分析」,包括洛杉磯奧運新聞 《美洲中時》破禁忌、理想與努力方向、議題設置增強社群意識、關切香港回歸為歷史做見證。

第七章「《美洲中時》的市場結構與經營策略 」,市場目標 鎖定新移民市場產品區隔搶佔零售市場、全美第一份地鐵站零售的華文報紙等。

第八章「導致《美洲中時》停刊的三大事件」,分別就一.洛杉磯奧運會新聞報導、 “走火入魔”臺灣當局嚴厲抨擊。二. 雷根社論風波、媒介與政治的衝撞。三. “江南案”新聞產生巨大蝴蝶效應、指為“政治謀殺震驚台美、 “江南案”蝴蝶效應改變蔣經國接班計畫。

第九章「《美洲中時》停刊因素新發現」,停刊僑界疑臺灣新聞體制所致、停刊原因報方口徑指遭臺灣鬥爭所迫、當事員工口述發掘多重停刊因素、“威權體制”與“自由主義”的扞格 影響該報存亡。

第十章「 結論」,歸納研究中發現的“第一”、“新移民報”的意義及影響、歷史定位及特質、停刊重要隱性因素“侍從”與“文人”的糾結。

該書所論述面向與深度,為目前《美洲中時》相關研究論文與專書中最完整、周延的,極具有參考與保存價值。正如幾位傳播學界和業界重量級學者專家的推薦序中給予的肯定。

  • 熊玠(紐約大學(NYU)政治系終身教授):從事新聞報導事業數十年;但撰寫本論文所涉及的,多與辦報(而且是海外辦報)之要素與標準各項大道理有關;均是報老闆所應關心與處理的事務。當然也是大眾傳播學院所關注的學問。足以表示本書有值得推薦的價值。

本研究引用的雄厚資料,主要來自兩組泉源:其一是口述見證、其二乃珍藏於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的原始文本。憑藉此兩類來源之充沛資料,作者條陳縷析,提要鉤玄;編織成一部有豐富內容而膾炙人口的傑作。

  • 趙怡(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趙博士的論文聚焦於四十年前美洲中國時報崛起與遽落的史實研究,是一篇中國近代新聞史的補實,一次台灣言論自由改革歷程的揭秘,也是一部新聞學術檔案研究難得的鉅作。

為了進行深度訪談, 俊邁不憚其煩, 數度約見, 就手邊紀錄按圖索驥, 並追問種種細節, 反覆鑽研, 鉅細無遺, 展現十足新聞記者本色。每回談話結束時, 二人都為這樁歷史真相拼圖工程的更進一步而面有喜色。

  • 戎撫天(中國時報/旺報總主筆):正如作者趙俊邁在自序中所指出,《美洲中時》的興起與殞落,短短2年,盡是「侍從報業」與「文人辦報」、「政治服務」和「新聞自由」的衝突與對撞。「侍從報業」與「文人辦報」不能兩全,「政治服務」和「新聞自由」只能二選一,決定壯士斷腕。

台灣政治從威權時代、民主時代到如今後民主時代,媒體和政治的關係也從媒體為政治服務、媒體監督政府,進入政治控制媒體狀態。我們必須正視,全球大眾媒體遭遇社群媒體的致命性打擊、民主政治也受到「後真相時代」的考驗,台灣固然不能獨善其身,但台灣大眾媒體更大的困難來自政治的干預,政府假藉大陸「謀統」的理由,侵犯言論自由、打壓不同意見,台灣如果不能守住言論自由底線,就會形成ㄧ個「民選威權體制」。

  • 胡幼偉(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院長):
    我認為,美洲中時的大起大落,最關鍵的因素是,余先生當年想在美國創辦一份以自由主義為核心價值的華文報紙,卻終究無法擺脫這個新生兒保守威權的家世環境!換言之,那究竟是一份嶄新的美洲中國時報,或終究只能是中國時報的美洲版?報紙雖在美國發行,但創辦者身在台北,與國民黨當時的威權體制有密切關係……

俊邁兄的研究,雖屬個案分析,實際上是為新聞史的研究,選擇了一個很經典的案例,讓兩岸三地的新聞史學者要特別留意,任何針對個別新聞媒體興衰史的探索,必須放在一個更寬廣的時代背景中觀察,才能獲得比較周延的解釋。這也是本研究的最大貢獻。

  • 葛岩(上海交大特聘教授、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僅有兩年三個月的生命期,《美洲中時》,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但留下讓人耳目一新的洛杉磯奧運會報導,風聲鶴唳的雷根社論風波,撲朔迷離的江南刺殺案報導,起伏跌宕,引人入勝。一些當事人已去,慶倖許多人尚在,俊邁通過口述歷史方法,為華文移民報紙研究打撈出這些行將消失的史料。

 

《美洲中時》的故事还折射出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華人社會的結構性變化,海峽兩岸政治關係的走向,以及中美關係的風雲變幻。

 

《無負今日》為作者訪談國內媒體專業者內容後整理出書。

《無負今日》
『無負今日,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做一個人』。

趙俊邁解說:這是100年前梁啓超在蘇州學生聯合會上講演,鼓勵年輕人立志的金句。梁啓超不但是清末民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也是近代史上具代表性的「報人」,先後創立《清議報》、《新民叢報》、《國聞報》等新聞媒體。

他主張報紙不能「牟利」「媚權貴」,而要以「國民最多數之公益」為宗旨。是以,這個「書寫新聞人」篇章特以梁任公墨寶「無負今日」為書名。期待勿忘初心,以「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做一個新聞人」與諸先賢、後進共勉!

作者表示,這幾篇文稿本是「百年風骨」一書的開章篇,然而這出書計畫因總策劃兼總編輯鄭貞銘先生不幸於2019年仙逝,致使該書的部分撰稿、編輯、出版等事務因而終止。

作者特別強調,本書人物的訪問稿,在筆電深處窩藏了好多年,對他們當初接受作者的訪談的開闊、謙沖、從容的胸懷,隨著歲月的沉澱越顯得透徹明亮、高遠超逸,尤其在今日傳媒界惡紫奪朱、黃鐘毀棄的污濁世道,這四篇人物的言行記載,已然成空谷足音,但願這足音可以餘音裊裊、流長不墜,因為其中涵蘊的開闊、謙沖、從容值得「傳媒人」借鏡學習。

趙靖、趙怡、黃年、周天瑞、李濤五位主角都是 「新聞人」,他們在媒體業各有一方天地,都是傳媒世界瓦釜雷鳴、風雨如晦之際的諤諤之士。

原書內容策劃是以近代新聞工作者為撰寫對象,兼顧新聞界「傳承」的優良傳統,包括有典型夙昔的馬星野、陳布雷、邵飄萍、謝然之、蕭同茲、曾虛白、成舍我、王惕吾、余紀忠、楚崧秋、洪炎秋、陸鏗、王洪鈞、徐佳士、吳紹璲、馬克任、歐陽醇、吳三連、徐鍾珮、葉明勳、余夢燕、林榮三等前輩先賢。

本書另呈現兩位佛門龍象、一代宗師的文學報導,兩位大師分別是星雲法師和聖嚴法師。

兩位當代高僧,也被鄭貞銘先生列為另一本新書「百年風華」編纂內容之中,當鄭先生召開編輯會議時,討論到這兩位大師時,作者特請纓書寫。蓋作者本人曾與兩位師父結僧俗之緣,蒙未見棄,雖隔台美兩地師徒情緣持續數十年不曾稍減。

無奈,「風骨」、「風華」兩書出版計畫,因鄭先生的遠去而告終。

  • 黃年(《聯合報》專欄主任、《聯合報》採訪主任、《聯合晚報》總編輯、《聯合報》總編輯、《民生報》社長、《聯合晚報》社長、《聯合晚報》發行人、《聯合報》總主筆(任職21年)。已寫超過5000篇的社論和黑白集,得過十二座獎,出過十本社論集。)

黃年說:「中國儒家的魅力,在於寒士也可心懷天下」,這就是他胸懷兩岸、放眼中國未來的基因。

或可以這樣具體的而精要的表述他堅持的主張:「兩岸關係與中國前景有密切關係。倘若兩岸的解決方案不能做到『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為兩岸同胞創造救贖』,則非但不能實現『兩岸人民的偉大和解』,更可能毀滅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為一個「公共知識份子」,黃年一直堅持自己的理念,擇「是」固執的堅持,在寫過浩如煙海的評論中,始終如一貫穿他的理論、體系、架耩。

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引起國人群情激憤、同仇敵愾;那一天,政大正好期中考,在考場四維堂一位學生突然站起來大聲說,「各位同學,我們剛退出聯合國,讓我們一起唱國歌,表示我們的義憤」,他領頭唱了起來,同學立刻紛紛起立高唱,連監考老師也跟著開口唱了,國歌聲驚響四維堂。

這位起頭的同學是新聞系一年級學生;姓名:黃年。
數十年後,黃年回想這段往事時還直說:「那個激動的場面,把我自己也震懾了!」四維堂五十周年慶時,把這個場面畫成圖,印在馬克杯上。

黃年強調,走過報禁到解嚴,邁越歷史性的跨度,對一個新聞工作者心態轉折,黃年有深刻的體會:擁有新聞自由的時代,更要有自由的新聞!

「在戒嚴時代要有勇氣,因為沒有新聞自由,要敢於批判!解嚴後則要有智慧,因為有了自由新聞,更要有能力辨別新聞的是非與黑白!」對解嚴後新聞自由被濫用的現象,黃年疾呼「珍惜第四權」!

黃年在受訪時特別舉例:在川普風潮中,見到媒體發揮了第四權的「判決」權力,黃年指出,紐約時報宣布對川普總統的「判決」(The Verdict),指他是對民主的「最大威脅」,不配當總統。這是第一例,第二例是福斯電台在現場直播時直接切斷川普總統關於「停止竊選」的談話。第三例是在國會山莊暴亂發生後,推特臉書等以「有煽動暴力風險」,對川普總統停權。至此,媒體作為「第四權」,真正取得了實踐的機遇。

他指出:網路媒體的新聞傳播要形成規範化、核心化,還需要時間的檢驗。黃年也看到到新聞媒體對社會影響力的下降,「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全球皆然,台灣也很嚴峻!」

  • 趙寧、趙靖、趙怡
    「怡報」是趙寧、趙靖、趙怡三兄弟在明尼蘇達州大學留學時辦的學生報刊物。趙寧負責封面設計和漫畫、插畫,趙靖主編,趙怡擔當採訪和抄寫工作。
    三兄弟攻讀的都是新聞傳播院所,因此有些「理所當然」地辦起報刊來;「怡」報之名稱,不是因為「趙怡」的原因,主編在刊首「我們的話」開宗明義:「我們為什麼辦報名『怡』,因為我們深信不疑,人無論老少,地不分東西,只要是「心」存「台」灣,就是我們的姊妹兄弟」。

趙家三兄弟在媒體界富有盛名,各有一片天,堪稱一門三傑。遺憾的是大哥「趙茶房」英年早逝,給家人和廣大的粉絲留下無盡的哀思和懷念。

人人皆知趙茶房才思敏捷,文采風流,下筆能文,出口成章,卻很少人能真正體會到他全身血液中所充塞的對公理正義的堅持,和對恆久價值終身不遷其志的執著。生在憂患時代,長在軍人家庭,身為長子的他,雙肩之沉重可想而知,趙靖、趙怡對大哥的懷念中,盈滿著昔日的手足情深。

趙靖回憶當年留學時:那個年頭校園裡更遑論中文打字,因此文章是用抄寫的。第一期刊尾一段文字:「這一期的全部稿子都是由趙怡和劉如卿(趙靖太太)兩位同學抄寫的。霸佔了趙小生不少寶貴的寫情書時間和耽誤了劉同學替小女兒換尿布的工作……」為什麼要辦這份刊物?趙靖說:因為我們認為漂泊他鄉,寄身在星條旗下,而且那時中國留學生來自兩岸三地,政治立場多所分歧,斯時斯地大家需要一座橋,一座溝通思想、團結精神和交通感情的橋。
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到趙靖對於新聞媒體、國事、家事、天下事依然事事在心!

趙怡在 2019 年出任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一職,上任後,透過媒體界深厚的人脈及多年新聞工作廣結的善緣,促成產學合作、導入業界資源。他引用王鼎鈞先生的雋言:「人生的前半,可用『聚』字來代表,後半生則是個『散』字。所謂『聚』,就是聚斂的意思……;而『散』,是散佈、散播,人到晚年應該把人生積累的之事、經驗、財富與後來者分享。

趙家三兄弟對母親的敬愛經常見諸於他們的筆端;他們一致表示,求學成長過程乃至進入社會待人處事,都深受母親的影響。趙怡說:「母親有北方豪邁之氣,擇善固執,抱著『有理走天下』的信念,他教導我們明是非、不苟且、勿近墨變黑。她常常耳提面命:樂觀奮鬥,做個有志氣的人。」

因此,母親不但是他們家的頂樑柱,更是孩子們精神上的主心骨「每遇挫折,母親一定是我們背後最大的力量!」眾所週知,私下生活中趙怡事母至孝,朋友圈中廣為人知,傳為美談。

  • 周天瑞
    周天瑞在發刊詞開宗明義寫道:「從今天起,網路世界又多了一個媒體 : 優傳媒,它有兩個網:優傳媒新聞網、好醫師新聞網。網路時代,網媒多如繁星,何須多此一枚?正因為網媒充斥,眾聲喧嘩,萬家爭鳴,才更要發不同之聲。我們的名字裡,優、質、好,這些字説明了我們的心心念念。」

周天瑞退而不休,重新披掛再馳騁於媒體戰場上。他執著地認定:媒體再壞也不能消失,總要有人區分為所當為與有所不為。

………還有段政治內幕頗為傳奇。飽受情治單位的「關注」之下,周天瑞忍不住的主動找警總朋友了解狀況,對方的答覆令他啼笑皆非:「你和章孝嚴兄弟是否有親戚關係?」回憶此事,周天瑞仍不解地說;「這是從小被父母叮囑不能對別人說的秘密,我們也從來不知外面有誰會知道,警總怎會有此一問?」難道這也是他「避走海外」的原因之一?

問題之一可能出在,周天瑞是章孝嚴、孝慈的表弟。

周天瑞在主持了《新新聞》十年後,由於「獨沽一味」的風格在發展上遇到瓶頸,他坦承「新新聞」內部意見並不一致,使他產生無力感,因此認為,或許可因自己的離去而讓雜誌社有所轉型。不過這個善念並未如願,六年後他又回到《新新聞》,挽狂瀾於既倒;再經六年,託付於企業家,於十一個寒暑後的今年畫下句點。

  • 李濤:TVBS關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李濤深信:「一位熱血會教的老師,真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你知道嗎?台灣還有超過 20 萬才華洋溢的孩子,因為家庭因素無法安心的學習和追夢,只要有您的支持 一點點的希望魔法,就可以讓孩子安心地回到學校繼續追夢!」這是「善耕-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運作的動因,是李濤走出《2100全民開講》後的新跑道。

說起李濤總讓人想到《2100全民開講》,這個節目在螢光幕上走過近二十年,每星期五天,李濤準時在晚間九點透過電視走進千家萬戶的客廳,跟他們談國家施政良窳,探討社會的光明與黑暗。

這個台灣電視史上壽命最長的life show,於2013年除夕前播出最後一集,主持人沒有在節目中向觀眾說再見,他離開聚光燈下轉身走入台灣城鄉的大大小小的角落中,踏出「善根台灣」的行腳。李濤認為:台灣社會理盲民粹,若讓心靈關機、重開,會發現來自草根的良善,從未失去。
當李濤離開《2100》投入《善耕台灣》節目製作時,社會上有聲音說,這是李濤『周處除三害』的反躬自贖。

不論是揶揄或是責難,意指李濤過去在「全民開講」的貪腐揭弊與政治針砭,引發台灣談話性節目的泛濫乃至橫流。

面對此一說法,他以媒體人的身份、傳播者的立場,坦然表白:媒體是社會公器,具有監督政府的第四權,每一則報導,都可能影響大眾、社會,甚至扭轉政府政策的方向。如此手握大權,媒體工作者豈能不戰兢謹慎?我一直奉行中國當代著名報人張季鸞「不黨、不私、不盲、不賣」的價值。以此標準檢視我所做的節目,這是我對新聞道德的堅持;因此,在這種努力下就不存在『周處』的問題。

  • 星雲法師-人間星雲 文字般若曜大千
    他曾說過:「我受胡適之先生最大的啟發,就是他說的:『寫文章就是表達情意,表情表的好,達意達的好,就是好文章,寫文章如說話,話怎麼說,文章就怎麼寫。』我讀到此,幾乎廓然大悟。」

這位出家人不但獻身弘法傳燈為佛門龍象,並致力於寫作和書法,乃是創文字般若的「文化大和尚」。

星雲回憶,少年當小沙彌在焦山佛學院就讀時就喜歡「舞文弄墨」;有一次,他寫了一篇作文,題目是「一封無法投遞的信」。這篇文章是表達了惦記父親的思念之情,因父親長久外出經商而無音訊,當時雖已出家為僧,但親情難免無法割捨,全文約5000餘言。

當時教國文的聖璞法師批閱該篇作文後,在他本子上寫著:「鐵石心腸,讀之也要落淚。」老師並拿這篇作文當成範本,在班上唸給全班同學聽。
數日後,<新江蘇報>的副刊上竟然登載了這篇文章,原來是聖璞法師親自重謄這篇文章投稿到報社,但怕不被報館採用,會讓學生失望,所以事先沒讓他知道。星雲說:「這應該就是我和報紙副刊最初的結緣了。」

他用過的「筆名」也是氣象萬千,如:<佛教青年>用「摩迦」、<普門>雜誌寫「懷古慨今集」專欄用「初參」、「玉琳國師」投稿<人生>雜誌用「腳夫」、「學佛不一定要出家」投稿<人生>用「今覺」、<覺世論叢>用「雲水樓主」、「慈悲思路、兩岸出路」用「趙無任」等。

有人問星雲大師生命何在?他答:「我的生命,就在文字寫作裡,就在講述傳教裡,就在信仰修持裡,就在廣結善緣中。」

  • 聖嚴法師,一輪明月照法界—聖嚴文教擊法鼓 《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50位人士」之一。

他是中國佛教界第一位博士大和尚。
他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

1978年的冬天,聖嚴法師在紐約傳法。

他長年奔波美、台兩地,為的是隨應因緣至各地指導禪修,早為名滿國際的禪師。聖嚴法師秉承臨濟及曹洞兩系法脈,四海隨機應教。

那個冬天,因緣聚散,他辭去大覺寺住持,不便再在寺裡掛單,原本暫住長島「菩提精舍」沈家楨居士的別墅。由於距離紐約市區太遠,弟子們請求師父回市區,以方便隨時追隨求法。於是,法師攜同美國出家弟子果忍法師回到紐約市,師徒二人背著僧袋,在寒天地凍的嚴冬,行腳於風雪夾雜的大街小巷,聖嚴法師果真是名副其實的「風雪中的行腳僧」。師徒二人足跡遍至新澤西州、曼哈頓、皇后區、布魯克林,他們往往不知夜晚棲息於何處。

聖嚴法師質樸而自適,喜怒不刻意掩飾,不逞機鋒也不鬥機巧,瘦削的臉上漾滿平淡自在─境界愈深愈是平淡。

平淡,如天上一輪明月,柔和、皎潔、寧靜、善良,偶有烏雲掩遮,風吹雲散,明月不動不止,聖嚴正如一輪明月,常照法界,為人間照亮淨土。

 本書定價:450元;早鳥價:380元;定購專線:0912919926

 作者-趙俊邁
雖大半生從事媒體新聞工作,熱愛這個職業,但不願被冠稱「資深媒體人」;「媒體人」基本上具有公正、客觀、獨立、正義等特質,是意見領袖,是社會大眾資訊的「傳道人」,更應有誠信感、公信力,是服膺於道德信念的「公共知識份子」。而今日所謂的「資深媒體人」很多很多自我弱智化、綜藝化、工具化,已然被貶抑如社會糟粕。因此,自許為「文字工作者」,容或還有一塊和平、良善、信實、節制的方寸之地得以繼續筆耕。

曾任:
北美世界日報紐約總社執行副總編輯、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總會長、任教中國文化大學、東吳大學、銘傳大學。

著作:
《天涯心思》(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
《媒介實務》(大專叢書/三民書局)
《被剝了鱗的蒼龍》(報導文學/采風出版社)
《遠颺的風華》(紀實文學/商務印書館)
《書寫@千山外》總編纂(北美華文作協精選文集/商務印書館)
《典瑞流芳》─大出版家夏瑞芳 (紐約哥大東方圖書館入藏)
《喧囂中的沈寂》─(美洲中時研究/尊品數科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無負今日》(人物紀實/尊品數科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頭條留言
編採中心
編採中心
我們是一群正向思考與高度熱忱的新聞從業者,有溫度的報導與分享快樂的經驗,是我們24小時365天不分晝夜的職責!歡迎各單位及企業提供我們採訪訊息及活動通告,有任何編採的需求也請留言或提供給我們建議,請在電郵[email protected]留下您的好消息,感謝您。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馬斯克旗下Neuralink獲加拿大試驗許可 腦機...

商傳媒|記者許方達/綜合外電報導由全球富豪馬斯克所...

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傳愛天使系列公益活動》高...

南部最大聲/  曾志豪 高雄報導 由世...

子雲科技專利營銷系統首度在Meet Taipei創...

【民生電子報:記者黃李舜/台北報導】 2024 ...

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出狠招 擬要求Google分拆Ch...

商傳媒|記者許方達/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司法部(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