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喝咖啡的朋友,最近一段時間可能被搞糊塗了,若干健康專業雜誌,大剌剌的打出醒目標題「咖啡抗癌」,同時又有一些資訊說咖啡因對人體有害的資訊在流傳,癮君子到底該相信哪一個?
文:陳萬源
許多上班族每天都要來兩三杯的咖啡,我知道有些家庭主婦,在忙完一家老小的三餐之後,也喜歡來杯咖啡犒勞舒緩精神,據<商業周刊>的調查,台灣咖啡商機一年高達700億,2015年進口量較4年前成長了61%,台灣人一年喝掉了28.5億杯,平均每人122杯(筆者上千杯),其中連鎖超商賣了188億元,專業咖啡店營業額則高達230億,咖啡魔力,可見一斑。
這麼大量的咖啡下肚,會對身體產生什麼影響,大部分人可能不知其詳,但不能不關心。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喝咖啡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發生率,不過日前美國加州高等法院判決,要求星巴克等咖啡業者,必須在產品上加註「致癌警語」,這下讓許多人傻眼,到底咖啡是會致癌還是能抗癌?
最常看到的健康報導說,一天兩到三杯咖啡,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乳癌名醫張金堅就曾指出,咖啡裡的「綠原酸因子」,可以有效抑制口腔、鼻咽癌作用,還能強化肝臟解毒功能,甚至也能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對糖尿病患則可以刺激夷島素的分泌。
我看過美國一位退休教授的調查,他仔細研究了近4年來,有關咖啡與癌症的研究論文,發現29篇論文裡,有26篇明確指出可以減少癌症發生率。另3篇指有增加癌症,其中2篇指的是胰臟癌,1篇說的是胃癌,但另有論文指咖啡能減少胰臟癌,這篇討論咖啡增加胃癌,則特別強調有「其他因素」。
也就是說,咖啡可以抗癌,大抵而言還是醫學界的普遍共識。國內也有一些醫師提倡,每天喝幾杯黑咖啡,可以當成養生之道,但為什麼加州法院,要獨排眾議裁定要貼致癌警語呢?其中有無「商業因素」呢?
這起事件導因於加州的非營利組織「毒物教育和研究諮詢委員會」(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Toxics)向法院控告,指一種在咖啡焙燒過程產生的化學物質,一種稱高「丙烯酰胺」(Acrylamide)有致癌性,而在法院審理過程中,星巴克等公司,未能證明其咖啡的化學物質,不會造成重大傷害的疑慮。法院因此裁定必需仿照香菸等致癮性商品,加註警語。
這個宣告已經引起「矯枉過正」的反彈聲浪,有識者稱,若完全按照這條法律來做,那生活中將到處都貼滿警語,因為這項法律明訂900多種常見化學物質都可能致癌,包括紙張、染料,洋芋片及薯條等。還有人指出,若因此消費者不喝咖啡,轉喝其他碳酸飲料,恐怕危害身體健康的問題會更大。
按照中醫藥食同源的理論,任何物質皆有利有弊,端視利弊多寡來權衡,也因此有臨床毒物專家建議,咖啡雖然有丙烯醯胺,但同時也有許多好處,建議成人一天2至3杯為適量。我衛福部食藥署也指出,國際間只有美國加州要求在咖啡產品致癌警語,台灣並無計畫跟進。
咖啡抗癌還是致癌,短時間應該不會有定論,只要把握「凡事有度」的原則,大抵還能兼顧情趣與健康的。專家建議,以下5個原則千萬要拿捏好。
1.留心咖啡豆品質。咖啡豆保存不佳而產生的赭麴毒素,還有烘焙過程燒焦的咖啡豆,都有致癌風險,盡量避免把咖啡豆放得太久,也不要使用開始冒油的咖啡豆,或是聞起來有焦味的咖啡。
2.中焙咖啡最剛好。相較於中、重焙咖啡,淺焙咖啡的丙烯醯胺含量最高,味道也偏酸,不是人人能接受。重焙過程則會把咖啡裡頭的有益物質給分解掉。想要享受咖啡的自然風味,又要喝出健康,選擇中焙咖啡最理想。
3.試著改喝黑咖啡。糖、奶精、蜂蜜、肉桂粉,謠咖啡嚐起來是更香甜,卻也讓咖啡背上造成肥胖、對身體不健康的罪名。無糖黑咖啡,味道雖然簡單,是咖啡最天然的風味,也比較無負擔。
4.等涼一點再喝。有一說,咖啡會造成口咽癌、食道癌。專家澄清,並非咖啡本身,而是熱咖啡的「高溫」傷害口腔、食道,才導致細胞病變。熱咖啡上桌,別心急馬,等咖啡溫度降至40度左右再喝。
5.凡事別依賴。別指望靠咖啡提神,而是該檢視生活狀態,是否睡眠不足?還是壓力太大?改變作息才是正道。
總之,咖啡是情趣飲料不是藥,只要生活保持均衡,偶而享受一下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