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舒看世界 Chouchou’s Diary】
不知道是哪一位名人曾經說過:「有詩和音樂的人生最美。」
我不是詩人,也不是音樂家(只是一個熱愛撥弄古琴的音樂素人),卻有幸擁有 #斜槓音樂家 的「另一半」(西班牙語對於另一半有一個很可愛的說法: “media naranja” {半個橘子})。
在老公為了家計辛苦半生之後,如今總算能夠開始「不務正業」、追尋他的音樂人生夢;而我,也因此有機會去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
如同音樂的世界遼闊無邊,音樂家的網絡也超乎我的想像。
手中一把小提琴、吉他,或者其他樂器,就能夠因為音符這個 “universal langual” (國際語言)、類似的音樂喜好(古典、爵士、流行、民族風等等)、和共同的拿手曲目,跟偶遇的街頭音樂家產生共鳴,隨後一起合奏。
正所謂:以音會友。
或者參加已經既有的樂團,甚至自組樂團,音樂人(家)交朋友,隨心隨性。
從完全的陌生人,到因為相同的音樂嗜好而聚,最後「臭味相同」成為無所不談的好友。
人際網絡就這樣的慢慢成形,人生的眼界也漸漸寬廣豐富。回過神來,自己已在新天地間遨遊或翱翔,如北冥之鯤,如扶搖而上之鵬。
今天,我隨著音符來到了南法地中海岸上的海灣城市 Banyuls-sur-Mer (濱海巴紐爾斯,文中我將簡稱為「濱城」 )。
Banyuls, 加泰隆尼亞語,英語的lagoon(瀉湖、水池), 透露了自古以來這個城市和「水」的不解之緣。
早在西元前4世紀,希臘人隨著風帆穿越地中海,來此留下足跡;
中世紀期間,因「十字軍東征」而留名青史的主角~ #聖殿騎士 (les Templiers )在此建立了雨水過濾和排水系統,至今仍在使用;
西元8世紀中葉, #神聖羅馬帝國 的查理曼大帝,繼古羅馬人後再度統一歐洲,在此設立行政區,納入法國版圖(當時稱「法蘭克王國」)。
之後,濱城定期更換領主:
先屬於亞拉岡王國(Royaume d’Argaon), 後又歸給馬約卡王國(Royaume de Majorque), 15 世紀時再併入卡斯提爾王國(Royaume de Castille)
(註:上述3個王國都在如今的西班牙境內,其中的卡斯提爾王國後來吞併了其他2個王國,成為今日西班牙王國的前身)。
1659年,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威震歐洲,和西班牙簽署了奠定「法西國界」的「#庇里牛斯條約」( le traité des Pyrénées ),讓濱城從此成為法(蘭西王)國的一部分。
雖然日後西班牙一直嘗試收復此地,但始終沒有成功。
1876年,鐵路開通,大航海時代結束,鐵路/公路陸續成為交通運輸「動脈」。濱城的「經濟地位」,也從往日的捕魚海港,轉變今天的葡萄酒鄉和地中海渡假勝地。
每年一入夏季,濱城如其他的地中海城市,湧入度假戲浪人潮。
坦白說,濱城的海灘不白,沙也不細,裡面還混雜了不少鵝卵石,赤腳走起來並不舒服,遑論躺在上面。
然,位於庇里牛斯山入海的獨特地理環境,濱城的海灣景致秀麗無敵,海灣兩側海岸蜿蜒、岩石嶙峋直入海底,吸引了許多海洋動植物在此洄游定居;灣內則因為天然屏障而風平浪靜,成為浮潛人的天堂、水肺深潛愛好者的出發港口、海洋生物學家的研究據點。
每次來濱城,我通常喜歡漫步在海濱大道,遙望碧海藍天,近觀不怕曬的老法(或者其他歐洲人:老德、荷蘭人、北歐人)躺在海灘上享受日光浴。然後找一個咖啡座坐下來,點一杯法式咖啡(café,濃度相當於台灣孰悉的義大利濃縮咖啡),同時再要一杯免費的自來水(註:法國的自來水是可以生喝的,在餐廳用餐時,店家有義務免費提供;在咖啡店只要點咖啡,顧客也有權利要求免費自來水,可是紅茶或者其他飲料就沒有這個服務了),靜靜的看著眼前的一切,彷彿看遍人間百態。
然,今天的我卻驅車蜿蜒直上,來到濱城山壁上的一隅 — 老公音樂夥伴 Jeff 的家。
Jeff 的家並不特殊,南法常見的外貌和建築形式,然,她的特殊地理位置 — 登高臨下,濱城的海岸線盡收眼底 — 卻是千金難買。難怪 Jeff 和他的妻子Annie 一看到這個房子便愛上了她 ~ 面對如此無敵的鳥瞰景致,任誰也難以拒絕。
而拜音符的「牽線」,我也有機會看到濱城的另一種風貌。
在老公的吉他和 Jeff 的低音提琴二重奏陪伴下,我度過了一個愉悅的午後 ~ 被隨著海風起舞且歡躍的音符所包圍的仲秋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