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盡情享用滿桌海鮮佳餚、親戚家拜年大啖甜點零食、走春踏青享受陽光與大自然」,想過嗎,這些大家期待不已的農曆春節行程,竟可能成為異位性皮膚炎孩童們的噩夢?!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是好發於兒童的第二型自體免疫疾病 ,有8成患者會於五歲前發病 。然而家長常見「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就會好」的觀念,恐讓症狀演變成長期反覆發作的中重度病徵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姚宗杰醫師憂心表示,家長對孩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常抱持矛盾心態,甚至自行停藥、減藥,導致症狀加劇反撲。
朱家瑜醫師亦警告,若未穩定治療,高達80%兒童患者會出現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第二型發炎相關疾病 ,甚至引發生長遲緩 、三高/代謝慢病 、情緒/社交障礙6、過動症(ADHD) 等身心問題風險。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楊靜宜指出,且隨著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等新藥的出現,家長在意的療效速度、藥效維持時間、治療方便性等問題皆得以改善,呼籲家長應提早介入治療。
自2022年8月健保新增異位性皮膚炎藥物給付與擴大生物製劑補助起,已有許多患者受惠。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今日(2/21)出席記者會說明,今年2月1日起,異位性皮膚炎生物製劑健保給付申請已從原先的12歲以上,放寬至6歲-12歲符合給付條件的慢性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皆可申請,助全台中重度「異童」擺脫疾病陰霾,啟動第二人生。該生物製劑健保也同期新增給付治療12歲以上符合健保條件的嚴重氣喘患者。
朱家瑜醫師表示,國內平均每九名孩童就有一名有異位性皮膚炎。雖然家長與社群間盛傳「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就會好」的經驗談,但根據研究顯示,有近三成病童7歲後不但沒有痊癒,甚至有演變成中重度的可能性3,若換算全台潛在6歲-12歲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童數量,恐高達5萬人 。針對臨床上常見家長在皮膚症狀緩解後選擇自行減藥、停藥,導致孩童異膚症狀反覆發作惡化的狀況,姚宗杰醫師也盤點了家長3大治療矛盾:
治療矛盾1:想有效解決疾病根源,卻在肌膚病徵好轉後隨即停藥
皮膚沒症狀就是沒問題?以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第一線治療藥物「外用皮質類固醇」為例,國際研究即指出,9成病患曾自行停用藥物,且高達6成病患在停藥後經歷嚴重的症狀惡化 。姚宗杰醫師表示,家長常忽略了異位性皮膚炎是免疫疾病造成的第二型發炎反應,常見膚表症狀消失後即自行停藥,反導致症狀加劇反撲。
治療矛盾2:想快速見效止癢,卻因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擅自減量
心疼孩子的搔癢難耐,許多家長在發病時會尋求快速止癢的治療方案。姚宗杰醫師表示,許多家長面對類固醇或抗生素,會因擔心副作用自行減量或停藥,然類固醇若未按照醫囑自行減量,可能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的急劇惡化;而抗生素若未在療程中完成,也可能導致抗藥性出現,反讓病情加重。
治療矛盾3:想要口服藥物的方便性,回診追蹤肝腎功能數據卻嫌麻煩
不想頻繁回診照光、擔心孩子恐懼打針,很多家長因此偏好使用口服藥物。姚宗杰醫師指出,口服藥雖服用方便、治療順從度高,但研究表明,部分口服藥可能會增加肝臟酵素釋放、引發肝臟發炎 ,或增加靜脈血栓、心血管疾病、帶狀泡疹等疾病的發生率 , ,需定期回診抽血監控數據,對孩童與家長來說反而造成不便。
楊靜宜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依據嚴重性程度,已有外用抗組織胺、口服皮質類固醇/抗生素、紫外線光照、外用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生物製劑等多元治療選項。而目前已有更精準的治療選項包含「口服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能抑制體內發炎細胞激素阻斷淋巴球發炎路徑。研究顯示,在口服小分子治療的2天內,可改善瘙癢與皮膚疼痛 ;在第 24 週時 ,肌膚病灶改善與搔癢緩解的持續性上,也獲得良好的結果。然口服小分子藥物因經肝臟代謝並由腎臟排出,須定期回診抽血監控數值。
若就家長在意的調節體質、改善疾病根源角度來說,「生物製劑」是目前能直接針對第2型發炎反應進行阻斷的治療方式,透過鎖定並抑制第2型發炎反應的介白素4與介白素13,從源頭阻斷發炎路徑,迅速改善癢感問題 。研究顯示,成人最快2天即可獲得良好的搔癢改善 ;治療16週後,約7成的病灶面積暨嚴重度指數(EASI),改善至少75% ;且非經過肝腎代謝,不用定期回診抽血追蹤肝腎功能12。
楊靜宜醫師表示,無論口服小分子藥物或生物製劑,都是目前臨床中能有效抑制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二型發炎反應的藥物,也因此成為目前異位性皮膚炎臨床治療上良好解方。若以孩童的治療安全性來說,生物製劑的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等優勢,讓6個月以上的寶寶皆可使用,國外研究亦指出,生物製劑可降低34%新過敏與過敏惡化,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風險 ,甚至改善皮膚組織,減少因疾病導致的皮膚重複感染 ,降低家長對治療的憂慮。然而,施打生物製劑則須留意注意注射部位反應或結膜炎等副作用。也因此,精準治療用藥怎麼選,患者與家長可視自身的使用狀況與需求,向主治醫師討論治療決策。
健保給付放寬「異童」起啟動第二人生 產官界攜手疾呼:及早介入、勿讓錯誤治療觀念扼殺孩子童年
異位性皮膚炎除了搔癢、發紅、脫屑等皮膚症狀造成的不適,也證實會造成兒童的生長遲緩、情緒/社交障礙與過動症。朱家瑜醫師表示,過去診間曾遇過兒童患者,因症狀嚴重連續多日無法洗澡產生油垢異味,加上皮膚嚴重脫屑、搔抓潰瘍,導致病童在班上被同儕排擠,自閉退縮成班上角落生物;最終更不敵同學異樣眼光輟學,人生因此變調。
為避免「異童」人生變調的憾事重演,姚宗杰醫師提醒家長,除應提早介入治療,無論使用何種治療方式,都應遵從醫囑勿自行減藥或停藥。針對有肝腎代謝疑慮的藥物,則應確實做到定期回診監控數值。如對療效速度、藥效維持時間、治療方便性有擔憂,可與醫師討論更精準抑制發炎反應且副作用低的治療方案。
自今年2月1日起,異位性皮膚炎生物製劑健保給付申請已從原先的12歲以上適用,放寬至6歲-12歲符合給付條件的慢性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皆可申請,助全台中重度「異童」擺脫疾病陰霾,啟動第二人生。該生物製劑健保也同期新增給付治療12歲以上符合條件的嚴重氣喘患者。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