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Tech The Dreamers 科技‧夢想+ 建構海洋生物資料庫

台灣大哥大科技賦能ESG,推動「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助力社會創新團隊圓夢。第三屆獲選團隊為BlueTrend 藍色脈動,聚焦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保育,由台灣大哥大基金會挹注超過200萬元科技夢想金,協助開發台灣民間第一套加入AI辨識功能的「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今(10)日舉辦成果發表會,台灣大基金會執行長劉麗惠、BlueTrend 藍色脈動創辦人趙健舜、AI Ocean數據海洋體驗大使雷艾美分享第三屆專案成果,號召全民成為「海洋公民科學家」。民眾前往海邊潛水或岸邊遊玩,以行動裝置或潛水相機,記錄海洋生物,上網搜尋#AIOcean,即可找到「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上傳拍攝照片,透過AI辨識,最快10秒快速辨識生物,辨識精準度超過80%。

台灣大基金會執行長劉麗惠(右四)、BlueTrend 藍色脈動創辦人趙健舜(左三)、AI Ocean數據海洋體驗大使雷艾美(左四)號召民眾前往海邊潛水或岸邊遊玩,以行動裝置或潛水相機,記錄海洋生物。(圖/台灣大提供)

為了號召全民成為「海洋公民科學家」,強化AI海洋生物鑑別能力,建構更有數據力的海洋生物資料庫,台灣大邀請上山下海外景節目主持人,同時也是潛水愛好者雷艾美擔任AI Ocean數據海洋體驗大使;雷艾美特別前往小琉球拍攝宣傳短片,藉由潛水體驗、拍攝海洋生物照片,並上傳至海洋生物資料庫,倡議台灣民眾一起認識海洋、熱愛海洋,進而一起帶著鏡頭躍入深藍擔任「海洋公民科學家」,目標至年底號召1.2萬人成為「海洋公民科學家」,累積2.1萬張以上海洋生物資料照片,訓練AI辨識超過150種海洋生物。提升全民海洋素養,豐富海洋資料庫,促進海洋生物多樣性,一起Open Your AI Ocean,守護蔚藍海洋。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呼籲大家一起成為「驕傲的海洋公民科學家,建構全新的數據海洋」。林總經理表示,海洋是地球的命脈,然而,氣候變遷導致海洋生物瀕臨滅絕危機。據綠色和平研究報告指出,過去數十年間,過度捕撈導致 20 種魚類的漁獲量銳減,比起 80 年代漁獲量已減少超過 90%,更有近一半至三分之二的常見物種變得稀少。而我們身處的台灣,四面環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至關重要,很開心與「BlueTrend 藍色脈動」合作,共同建置「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號召民眾以不破壞海洋生態的方式,正確記錄海洋及海岸生物,創建完整的海洋生物圖鑑,運用科技力量建構海洋生物研究基礎,逐步實踐生物多樣性淨正向衝擊(Net Positive Impact)。

台灣大基金會執行長劉麗惠表示,「Tech The Dreamers 科技‧夢想+」是為對世界有夢想及抱負的團隊而生,期望透過台灣大科技及夢想金的挹注,幫助社會創新團隊放大ESG影響力。台灣大哥大看好「BlueTrend 藍色脈動」利用科技進行海洋保育,以及團隊與台灣大在發展AI及專注於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共同目標。因此,在27件投稿中,我們選出了9件進行決選,最終選擇「BlueTrend 藍色脈動」,力助團隊建置「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台灣大提供既有雲端和資料庫串接諮詢,及UI(User Interface)、UX(User Experience)建議,協助建構AI系統,優化使用者體驗,並提供行銷支援,期望在台灣大的全力支持下,擴大團隊影響力,守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第四屆「Tech The Dreamers 科技‧夢想+」將起跑,台灣大除了資助200萬科技夢想金外,更將整合ICT核心技術,幫助地方創生團隊,期盼看到更多呼應SDGs、結合科技應用的創意提案,擴大ESG影響力。歡迎有夢想、有科技力與創新能力的團隊提案加入。

「BlueTrend 藍色脈動」的創辦人趙健舜表示,「BlueTrend 藍色脈動」是由一群熱愛海洋的人所組成的自媒體平台團隊,長期專注海洋保育等相關議題。台灣的海域因為過度捕撈,嚴重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加上長期缺乏基期的資料建置,使得研究團隊無大量數據,來衡量海洋生態狀況,有鑑於此,我們於2021年開始投入建置「海洋生物資料庫」,邀請民眾發揮海洋公民科學家精神,潛水時不忘在不影響生物的情況下拍照,並上傳海洋生物照片,同時請生物專家把關,確保資料庫中的照片資訊正確。然而,過程中,面臨照片蒐集不易,增加辨識照片的難度;透過人工辨識,耗費極大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不利日後研究發展。

本次與台灣大合作「Tech The Dreamers 科技‧夢想+」專案,加入AI辨識功能,優化系統架構,升級成為「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邀請民眾隨拍、隨傳、隨知照片中的海洋生物物種,目前累積超過11,000張照片,透過AI,10秒辨識超過80種生物,包含「海底的神奇寶貝」海蛞蝓、明星物種綠蠵龜、常見無脊椎指標性物種海膽、海參等台灣常見的海洋生物。未來希望集結更多「海洋公民科學家」力量,蒐集大量海洋生物的照片,持續精進AI辨識的精準度,並於資料庫上導入多國語言,讓平台走向國際,擴大海洋保育影響力。

雷艾美體驗潛水,並用相機記錄綠蠵龜,透過「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快速辨識生物。(圖/台灣大提供)

台灣大邀請雷艾美來擔任「AI Ocean體驗大使」,並至台灣知名觀光島嶼小琉球拍攝長達5分鐘的成果影片。雷艾美實際體驗潛水,一手拿著手電筒,一手拿著相機,捕捉海洋生物,即使自己擁有多年的潛水經驗,但要水中穩定身體,並在不干擾生物的情況下,拍出清晰的照片,著實是一大挑戰,但看到自己拍攝的海龜,被成功辨識為綠蠵龜的時候,感動又興奮,也讓她立下未來每次潛水要練習拍照的目標。雷艾美分享四年多的外景拍攝經驗中,親身見證自然環境急遽變化,凸顯環境的脆弱,和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也提及大眾對於山林的環境復育較有意識,但對海洋生態的改變,卻沒有相當的保育概念,並於發表會現場宣導「若海洋不好,整個地球都會生病」呼籲大眾要有意識地保護海洋,提高對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視。

台灣大致力關懷生物多樣性發展,將2023年訂為台灣大生物多樣性元年,並發表《台灣大保護生物多樣性及零毀林宣言》,於營運過程中落實生物多樣性關懷,針對一切營運行為,包含基站設點及維護皆實施風險鑑別,考量依賴度與衝擊度,評估對生態和生物的影響,以避免在具有高自然價值與其鄰近區域進行活動,在全台海洋周邊的網路建設,皆以不造成當地動、植物生態棲息環境之傷害為最高準則,同時積極配合現場需求應用景觀融合工法,或採取共構或共站等方式布建基地台,減少對自然景觀的衝擊。以小琉球為例,超過3成以上的站點,採取共構、共站、景觀融合工法方式布建基地台,盡力維持島上自然景觀。

台灣大網路基礎設施布建採自然友善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圖/台灣大提供)

此外,台灣大也重視偏鄉及使用者旅遊體驗,2023年台灣大4G及5G偏鄉地區寬頻人口涵蓋率分別為97.92%與95.47%,小琉球4G及5G的網路涵蓋達99%。此外,因應小琉球颱風受災風險度較高,台灣大建議小琉球基地台,配置更多備援電力以及加強風災防護,網路傳輸更以迴圈的方式建置,並搭配兩套微波站點,在島上不同地點互為備援,提升網路韌性,當其中一處微波站點受損時,島上基站仍可持續提供服務,讓台灣大於小琉球的網路服務不間斷。

頭條留言
柯宗鑫
柯宗鑫
新聞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荊柯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tsunghsin.ke/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