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守煒
常往外雙溪故宮跑的古物或歷史迷,或許知悉所謂「鎮院三寶」或「故宮三寶」的說法。
卻少有人注意及,同樣三寶,還分學界版和民間版。而且,兩個版本可謂各說各話,毫無交集。
學界版,或稱專家版之三寶,指的是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等三幅北宋巨碑式水墨畫。
至於民間版三寶,或臺灣旅行業者,藉以招倈陸客到臺北故宮一遊的三件故宮古物,即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懂得行銷手法的旅遊業者,還將這三寶冠以「酸菜白肉鍋」之接地氣聯想。
許多人覺得,故宮那件庋藏古物,不是國寶?
沒錯,故宮所藏,全都是無價珍寶。
然而,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於民國94年進行結構性大幅翻修,故宮便依該法之規定,將典藏文物,分「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3個等級。
這些共約70萬件之館內典藏古物,由文建會聘請古物審議委員,配合展覽進行審議,自97年起,陸續通過指定古物等級。
目前,審定通過者,共有國寶268件、重要古物754件、一般古物35件,合計1057件。占故宮近70萬件總館藏,不過0.1%,可說連「一般古物」都是千中取一,一點都不「一般」。
至於民間版故宮三寶,在專家眼中,究竟屬於那個等級?
答案是,除毛公鼎為國寶級外,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均只被列入重要古物,即第二等級。
其中的翠玉白菜,在臺北故宮就有三個,北京故宮和天津博物館也各有一個。
同樣的,今天本文主角肉形石,咱們故宮雖僅藏有一件,但海峽對岸民間蒐藏家於瑞軍手中 (參見下圖),尚有件體積更大,紋路更天然,且系出同源的姐妹石,並曾於「2014海峽兩岸賞石文化交流展」,來臺亮相。
臺北故宮的肉形石 (參見下圖),原係清朝時期的一件宮廷珍玩,長5.73公分,寬6.6公分,厚5.3公分,乃是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該礦物主要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矽。
由於這塊瑪瑙在地底生成過程中,受雜質影響,呈現不同顏色之層次堆疊,外觀就像一塊肥嫩的東坡肉,因而又稱「東坡肉石」。
這塊寶石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由阿拉善王府第二任札薩克阿寶旗王,獻給康熙皇帝。
目前,中共在內蒙古設自治區,區下有盟,盟下有旗。
其中的阿拉善盟,轄有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等3個旗。
到了雍正時期,雍正帝特別珍愛這塊寓意「天天有肉、富貴有餘」的東坡肉石,常拿在手中把玩。但他也覺得這肉石,色澤、形態方面稍嫌美中不足。
於是乎,宮中找來玉匠,負責為此件寶石加工美容;先在表皮雕琢出許多微小毛孔;再將石皮燒染,該肉皮、肥肉、瘦肉能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得以逼真展現。
如此一來,便與餐桌上的東坡肉,頗為神似,也更討雍正歡心。
至於對岸於瑞軍珍藏,在藏石界譽稱「中華第一肉石」的這塊「東坡肘子肉石」,係2009年他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仰賴一番纏功,花人民幣1萬元向一家古玩店老闆購得。
原本店家堅持「這是我的寶貝,不賣的。」但於瑞軍發揮收藏家死纏爛打精神,連著3天與老闆窮耗。當他準備離開內蒙返回河北時,還給老闆留下電話,並說:「老人家,我知道這是您的心愛之物,如果那天您老想賣了,務必打電話告訴我。」
對方被於瑞軍誠意打動,說:「看來你是真心喜歡這塊石頭,我看出你是位君子,既然與這塊石頭有緣,那就1萬元拿走吧!」
老人送他出門時,還道出與肉石的情緣:「這石頭跟我60多年了。當年有位老人流浪到我家門前,餓暈了,我救了他。老人在我家休養一段日子,臨走留下這塊石頭。我歲數也大了,今天總算給這塊石頭找了個有緣之人。」
這就和我割愛集郵品給同好,有如嫁女兒般不捨,只盼接手者能好好照料,心情是一樣的。
東坡肘子肉石長14公分,寬12.5公分,高9公分,體積是臺北故宮東坡肉石的好幾倍。
兩相比對,外行人不免覺得,大陸那塊東坡肘子肉石,除了體型較大外,外觀、色澤都差咱們故宮東坡肉石一大截。
其實,誠如韓國首爾大街上到處美女,卻美得不自然。行家便知,肘子肉石的皮、膘、肉、骨、毛孔等五要素,全屬大自然之鬼斧神工;而臺北故宮的東坡肉石表皮,是經過加工和染色,整型美容過的,兩者高下之判。
中華郵政為迎合廣大陸客來臺旅遊時,湧入臺北故宮爭睹國寶古物之熱潮,民國102年推出全套10枚之故宮經典文物郵票,分成面值5元票6枚聯刷,以及12元票4枚聯刷兩組。
其中4枚聯刷這組,主角為民間版的「故宮三寶」,即戲稱酸菜白肉鍋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加上北宋汝窯的蓮花式溫碗,共4件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