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為世界高血壓日,高血壓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也是腦中風、心肌梗塞與腎衰竭等重大疾病的關鍵風險因子。為推動高血壓防治觀念,國民健康署與台灣高血壓學會攜手多方舉辦「繼往開來 公私齊心護血壓記者會」,展現社區血壓管理推動成果,並呼籲民眾落實「722居家血壓管理模式」,透過定期量測與健康生活,提前掌握風險,為自身與家人的健康把關。
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血管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列,而其中多數與高血壓相關。為幫助民眾早期發現血壓異常,國民健康署倡議18歲以上成人每年至少執行一次「722血壓量測法」,即連續七天、早晚各量一次,每次量兩遍。台灣高血壓學會指出,居家血壓量測能更準確反映日常狀況,對預測心血管事件風險更具參考價值。為此,公私部門積極合作,在診所、藥局、超商、量販店等地設置血壓健康站,協助民眾便利測量。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國民健康署亦引入AI輔助血壓監測,協助民眾建立良好量測習慣。民眾可將血壓機測得的數值拍照上傳至專屬系統,由AI智慧系統與雲端平台進行資料判讀與推播提醒,不僅減少遺漏測量與記錄的情況,也有助於長期追蹤與個人化健康管理。透過AI與醫療專業結合,讓高血壓防治更有效率,也提升全民對自身健康的參與意識。
國民健康的維護不僅仰賴政府推動,更需要學術界、醫界與社區的共同努力。國民健康署與高血壓學會攜手製作血壓紀錄手冊與教學影音,幫助民眾正確量測與記錄。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高血壓初期常無明顯症狀,唯有定期測量才能掌握變化,並強調從年輕開始實踐健康生活,包括低油、低糖、低鹽與高纖的飲食原則,配合戒菸酒與每日適量運動,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共同為未來創造更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