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天豪
在台灣的教科書當中,有一個吹噓了很多年的故事—「黃金十年」。
這個歷史名詞,說的是1928~1937年之間,南京國民政府發展經濟卓有成效的業績。
課本大致上都會用1~2頁的篇幅,再加上幾張黑白照片,表現出當時中華民國經濟欣欣向榮的成果。
甚至還有意無意跟後來台灣的『十大建設』做個連結,顯示出前後呼應,很會拚經濟的形象…
問題是,真的嗎?
來看看數據:
首先要明白的是,這十年之間,國民政府統治的區域,並非整個中國。
閻老西的山西、張大少的東北、李宗仁的廣西、龍雲的四川、還有老共控制的那個蘇區,一開始就不能算進去。
再來,我們拿一個全球通用的標準,鋼鐵產量來衡量經濟成長。
1927年,中國鋼鐵產量是三萬噸。
1931年,日本控制的『漢冶萍公司』被迫倒閉,跌到了1.5萬噸。
1934年,靠幾個地方軍閥恢復到5萬噸,上上下下的波動。
當然,1932年之後,日本人占了東北,增加了50萬噸的鋼鐵產量。
這些東北增產的鋼鐵,當然全成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武器…
但是,如果在計算黃金十年的成果時,把這些也算進去,會不會太誇張?
有許多1930年代的中國經濟數據,為了美化帳面,把東北日佔區也算進去了。
所以就能號稱:
鋼鐵產量增加數十倍、發電裝機容量增長70%….
有良心一點的,還會在資料後面附註:
這些都是外資的業績。
問題是,外資是誰?
以發電廠為例,90%都是日本四大財閥,在東北的投資。
你把敵人生產的成果,算進自家的庫房,這不太對吧….
綜觀一下那幾十年的中國產業:
滿清末年,大清國還能自行生產軍艦,重型火炮,馬克沁機槍。
蔣中正的1930年代,兵工廠退化到只能生產步槍和簡易迫擊炮。這是兵工廠….
再看鐵路:
導致是清末保路運動爆發的成渝鐵路,在民國時代都是紙面動工…
到了中國國民黨在中國的最後一天,還是一公尺鐵路都沒修出來。
你說這是大環境不好?
看看後來的人吧…
1949年的最後一天,中國共產黨打進成都。
1950年6月,成渝鐵路就開工。
1952年通車,全長505公里。
車頭是用繳獲的國民黨登陸艦運上來的,也不是什麼高科技….
整個民國時代幾十年都沒完工的鐵路,共產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
你要是當時的中國人,你會是什麼想法?
(以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