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OBBBA)」在美東時間7月3日(台灣時間4日凌晨)通過國會最終關卡,在眾議院以218票對214票險勝過關,預計將於7月4日美國獨立日當天正式簽署成法,這是川普連任以來最具爭議性也最具象徵意義的國內政績之一。
這份長達869頁的法案,被共和黨形容為「經濟噴射燃料」,預計十年內將降低稅收4.5兆美元,卻也僅削減支出1.1兆美元,恐進一步擴大美國原已高達36.2兆美元的國債。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算,法案最終將使赤字再增加3.4兆美元,並導致近1,200萬人失去醫療保險。
「大而美法案」核心政策包括:
- 永久延長其2017年稅改政策
- 擴大對企業、育兒、加班工時與小費收入的減稅措施
- 對低收入族群醫療補助(Medicaid)大幅限縮,包含工作條件限制與聯邦撥款機制重整
- 削減多項綠能補貼與食品安全社福預算
美國眾院議長強生(Mike Johnson)表態支持並強調:「這將讓經濟起飛,讓全民受益」;不過全體民主黨議員皆投下反對票,民主黨領袖傑弗瑞斯(Hakeem Jeffries)更發表長達8小時46分鐘的反對演說,痛批法案是「為了讓億萬富翁大減稅,犧牲平民百姓的健康與生活」。
雖然共和黨內部也有反對聲音,但最終僅兩名眾議員投下反對票,包括賓州的中間派議員費茲派翠克(Brian Fitzpatrick)與主張更大幅度削減開支的肯塔基州議員馬西(Thomas Massie)。
法案先是在美國參議院以51票對50票驚險通過,由副總統范斯(JD Vance)投下關鍵決定票;過程中,共和黨為安撫鄉村選區的不滿,緊急追加500億美元補助農村醫療院所,避免地方醫療資源崩解。

儘管共和黨主張本次法案將推升投資與消費,但包括穆迪(Moody’s)在內的信用評等機構,已於5月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等展望,並警示美國財政紀律惡化,可能對年輕世代造成長期財富轉移壓力。外資亦憂心,美債吸引力正在下滑。
根據《路透》報導,原本的法案版本還包含禁止各州針對AI的監管條文,以及針對外資的報復性課稅,最終在參院協商中遭到剔除,以安撫華爾街與科技界的不滿。
市場預期短期內大而美法案可能起到刺激美股與企業投資的作用,但長期來說對美國債務風險、貧富差距與醫療資源可近性問題恐更加惡化。據《華爾街日報》分析,民主黨將利用該法案對低收入與中產階級的不利影響,作為2026年的選戰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