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為台灣女性頭號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長年高居女性癌症首位。由於乳癌初期不會有太明顯的症狀或疼痛感,許多人是在摸到乳房有腫塊才發現,導致確診時已是中晚期,進而錯過黃金治療期,大幅提高死亡率。因此,想要降低乳癌死亡率,唯有透過早期篩檢、精準治療。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舉辦「共商粉紅灰犀牛解方-亞太華人乳癌病團交流會」,邀請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暨乳房外科曾令民醫師、中崙國際診所院長黃柏榮醫師一同分享乳癌篩檢新利器,以及治療新趨勢。
台灣乳癌發生率居高不下,原因為何?
在乳房新藥蓬勃發展的現在,台灣乳癌死亡率卻年年攀升。依據衛福部公布《112 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報告》乳癌死亡率的年增率達 4.6%,關鍵原因在於:乳癌發生率增加幅度過高、初診斷為第四期乳癌的比率偏高,以及治療協助未能到位。
乳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眾多。曾令民表示,生活方式西化,使得高熱量食物攝取增加、缺乏運動、肥胖增加等;生育模式改變,初經早、晚生育、低生育率、哺育母乳比例較低。
此外,更有荷爾蒙相關因素,過多雌激素暴露,使得年輕乳癌 Luminal A 型比例高達 66%,而與荷爾蒙相關癌症也跟著增加。環境污染物,如台灣塑化劑 DEHP 影響,也可能相關。
而乳房篩檢普及與診斷技術的進步,也會提高篩檢出乳癌的檢測率;遺傳與種族因素,雌激素代謝基因差異導致台灣乳癌特徵與西方不同,例如,年輕乳癌 ER/PR 陽性率高;肥胖、子宮內膜異位症、高血壓等,也增加乳癌風險。
曾令民提醒,特定職業如電子業,也較容易罹患乳癌,顯示工作環境中的化學物質或其他暴露可能增加風險;而社會經濟分析顯示,乳癌在台灣高收入城市地區較為普遍。
如何降低乳癌死亡率?
而想要降低乳癌死亡率,曾令民語重心長地說,歐美國家乳癌死亡率可以大幅下降的兩大關鍵是「早期篩檢」和「輔助性的治療」。因此,想要達成降低乳癌死亡率的目標:篩檢、早期治療、晚期治療;另一方面,民眾本身也應具有健康觀念,並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篩檢
篩檢部分,必須構思篩檢策略。曾令民表示,目前,國內乳癌篩檢補助的年齡是 40 至 74 歲的婦女每 2 年接受一次乳房 X 光攝影檢查。但在乳癌年輕化趨勢之下,40 歲以下女性也應考量自費篩檢。
但許多女性害怕乳房 X 光攝影檢查所帶來的疼痛感,就算近年來篩檢可近度大幅提升,卻仍無法真正落實提高篩檢量。黃柏榮建議,3D 乳房超音波是未來可考慮的篩檢工具。
黃柏榮說明,自動乳房超音波(ABUS,Automated Breast Ultrasound)是一種新型的乳房超音波檢查技術,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唯一核准的超音波乳房補充篩檢技術,可發現緻密乳房組織內的癌變。
其 ABUS 技術與乳房攝影結合,可望將乳癌偵測機率提高 55%。相較於傳統超音波,自動乳房超音波具有覆蓋全乳房、快速、舒適、無輻射等優點,特別適合緻密性乳房的女性,以及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
緻密乳房組織跟腫瘤密度差不多,很難用乳房攝影來分辨清楚,況且緻密乳房組織本身也是癌細胞生成的風險因子,如果能利用全自動超音波原理進行全乳掃描,能提高病灶診出率。尤其是,台灣女性乳房緻密度比例高於西方女性。
黃柏榮提到,自動乳房超音波可同時提供乳腺全域視圖,精準地從多切面、全方位影像數據顯示乳腺,更能準確在術前分析乳腺癌分期,加強和其他影像方法,如乳房攝影、MRI 等做比對。
治療
曾令民表示,台灣乳癌新發個案第一、二期佔約八成,雖然早期發現但死亡率趨勢仍持續上升。健保署這兩年加速納保許多新藥,但相較於 NCCN 指引仍有落差。
他建議,乳癌治療過程繁複,常橫跨術前、手術、術後輔助及轉移期用藥。希望政府能聽到病友與醫界心聲,能夠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及優先建議,改善早期、晚期治療及預後,給予乳癌患者更多武器能面對疾病挑戰。
目前,健保去年至今擴大給付 3 乳癌新藥、新增 4 乳癌新藥,醫界也擴大乳癌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參與,全台 94 家非營利組織則提供病友服務,協助克服病患對治療的恐懼與疑慮。
曾令民表示,而 2025 年,健保署也預計新增健保給付轉移性 HER2、HR-/HER2 弱陽性乳癌治療。6/1 正式啟動補助早期三陰性乳癌術前前導性與術後輔助治療健保給付。不僅顯著提升患者治療順從性,也能改善生活品質。
自動乳房超音波結合乳房攝影 可望提升乳癌偵測機率
曾令民呼籲,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30~50% 的癌症發生是可以避免的,養成「防癌新生活・健康五原則」的好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戒檳菸酒、定期篩檢,即可預防癌症發生。
文/劉一璇、黃慧玫 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