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芬蘭島上有兩個國家公園,位在西部的 Gros Morne 國家公園有著山高水深的峽灣地形,以及全世界少見的地質景觀,地函 (mantle,介於地殼和地核的中間層) 外露於地表,這也是此島地質構造很特殊的一個顯著例子。西部地區較為遙遠,要前往較花時間,但就在首府 St. John’s 有一個 Johnson Geo Centre,它是挖入 Signal Hill 山體建成,內部除了島上各地的岩石樣本之外,還保留了一道五億年的岩壁作為展示,對地質學有興趣的人應該會有興趣到紐芬蘭來四處考察。
島上另一個 Terra Nova 國家公園則位在東海岸,只是到六月下旬尚未正式開放,園內遊客稀少,兩個鳥類保護區內不見鳥兒,其它動物也不太現踪,只有可愛的松鼠出來迎賓。本來有點失望,沒想到要離開時眼角瞥見公路邊有一隻小熊,讓我們樂了一下。怕母熊就在附近,我們不敢下車,只在車上用望遠鏡頭好好的拍了些照片。
即使動物不多,早來沒有其他遊客的好處是整個風景可以獨享,照像不用閃躲。此地各景點常設置照片中的大紅色木製椅,看起來堅固耐候,搶眼但不礙眼,坐著看風景頗有唯我獨尊的感覺。
作為加東的海洋四省之一,紐芬蘭的海岸感覺較為崎嶇破碎,想像遇到惡劣天候時,在這樣的海岸外航行,應該是很有挑戰性的。
也因著航行安全的需求,這裡有許多座燈塔,環肥燕瘦各具特色。以下四座燈塔的左上角那座位於 Cape Spear,是北美洲(不含格陵蘭)最東邊的海岬。
燈塔應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普遍到連民宿院子擺的庭園燈都是燈塔造型,看著很想要一個,可惜即使扛回台灣也無處可擺放。
燈塔的霧笛 fog horn 在台灣比較少聽聞,第一次在夜間聽見遠處港口的霧笛聲響時,心裏還替附近居民擔心,覺得那麼大聲怎麼睡得著。後來聽的次數多了,有一兩次甚至人就在燈塔附近,倒是覺得低沉渾厚的霧笛聲有點安撫情緒的效果。
燈塔通常位於海岬高處,也是在東岸可以欣賞到日落海面的好所在。因為緯度高,夏至前後日落要到夜間八點多,即使白天熱到攝氏20度,這時也降到只剩一半。俯看著海面上因為溫降,像地毯般逐漸開展的霧氣,由遠至近覆蓋海面,圍繞島嶼,向上映著夕陽餘暉,形成不同層次的橙紅,真會讓人忘了寒冷,不肯離去。
東岸能看夕陽入海,當然更應該能看海上朝陽。我們特別選了兩晚民宿,是座落在向東的海邊小懸崖上。配合好天氣,早上犧牲一些睡眠,果然看到壯麗的朝霞和旭日。
緊靠海邊而居另一個福利是可以站在陽台,和好奇的鄰居打招呼。
有一晚我們在餐廳付賬時讓一位當地人先點要外帶的餐點,結果聊起來,說到我們此趟旅程看到的野生動物不多,他就建議我們去一個當地的動物救援園區 Salmonier Nature Park,這裡專門醫治及收容受傷無法野放之野生動物。園區範圍甚廣,免費參觀,門口的主建築內有許多動物標本和說明。進入像森林一樣的園區內部,步道完善而平緩,繞一圈一面走一面看大約要兩小時,有不少本地動物,但有些不一定看得到,因為這裡不是動物園,動物的居處不是為了展示目的而設計。感覺上此地動物的生活品質遠優於一般動物園,讓我們看完會主動想要捐一些錢表示支持。
由於氣候寒冷,土壤貧瘠,島上森林生長緩慢,但保護得不錯,以針葉樹為主,例如雲杉和冷杉,其它則有樺、楊等落葉木。在密林的步道上仔細聽聲辨位尋找,有時也可看到些北美常見的林鳥,例如知更鳥、藍樫鳥、黃腰柳鶯和暗眼燈草鵐等。
寒帶森林內的底層植物對我們而言大部份都很陌生,有些明顯是野莓,比較特別的是豬籠草,居然是這個省份的「省花」,想來土壤養份供應不足時,另覓來源也是上策。除了林相不同,和台灣的亞熱帶森林相比,另一個顯著不同是地衣苔蘚類非常發達。
知更鳥站在掛滿松蘿地衣的樹上,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國畫的意境?
紐芬蘭的景物讓我們印象深刻,但島上人們的溫暖特質也不遑多讓,在下回的最後一篇中,我應該介紹那裡的人文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