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 NEXT 」 專題系列報導 樂聯網專訪/Lilia Yu
突破你的想像,「大溪好生活」再造歷史現場總顧問計畫,特別邀請中原大學謝統勝老師,率領師生共80人,透過建築設計課程,耗時兩個月,在桃園歷史城鎮-大溪(大嵙崁)進行深度的環境觀察、空間研究與記憶追尋。並以「不見城市的看3.0之大溪空間敘事」為題,與大溪國小攜手合作,在日前透過一系列精彩的文本與創作,以大溪地圖、空間分析圖,及意象拼貼圖等平面創作,轉化成180公分垂直堆疊的空間模型,完整呈現年輕世代對大溪的真實與想像,及其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新創見解。
本次活動讓中原大學的建築系學生在甫落成的大溪綜合體育館內,與160位大溪國小五、六年級小朋友們,以模型做為互動與對話平台,讓大溪的古往今來有機會娓娓道來。現場彼此的熱絡討論與互動讓人感動,創造了對於未來的無盡想像。大溪的故事講完後,這群大學生各自搬起自己的作品,穿越歷史街區,將一座座比人還高的立體模型,整齊擺放在和平老街的福仁宮後殿,進行為期三天的展覽(2020.01.03-06)。
模型是學生們花了許多時間在大溪所觀察、紀錄後所轉化的結果,以垂直堆疊的方式重新塑造出場域與個人記憶,更重要的是透過一次次大溪歷史核心街區之觀察、互動、發想,找尋當地特色,並對大溪未來提出各種可能性與再發展的概念,充分發揮建築人創意、人本與環境關懷的特質。
策展人暨建築設計課程統籌的謝統勝老師及命題的陳英峯老師表示:「環境,對於創作者而言,因為太多眼前的現實而顯得不夠真實,現實環境中存在著太多的影響因素,例如都市計畫的規範、生活習慣的累積、環境衛生的破壞、過度浪漫的想像等,這些因子不禁讓人懷疑何種環境的面貌是最真實的?
因此,所謂的真實環境,可能存在於層層複雜因素底下,唯有透過細膩觀察與重新解讀,還原環境原始的樣貌,找到另一種思考的觀點,讓人們有機會打破現實束縛、灌注新的活力,並賦予一個新穎的發展方向,這也是當代的建築專業者必須面對的挑戰與課題。」
以當代科技而言,此設計主題可視為一個擴增實境(AR)之具體呈現,也就是把「虛擬的物件(故事、行為、歷史)」與「真實的場景(建築、地景、物件)」結合,以一系列空間文本、平面創作與空間模型,同時展現大溪的真實(現在)與虛擬想像(過去與未來)。
中原大學建築系師生將這些豐碩的成果,從大學移至國小,除了善盡大學社會責任(USR)與扎根建築教育的使命感外,也凸顯桃園近年積極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計畫中的核心目標及亮點計畫,特別是在於「永續城鄉」及「優質教育」這兩項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