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天豪
《漢書》作者班固的父親,叫班彪。
他的知名度不高,歷史影響力卻超大。
他在東漢初年,提出對匈奴戰略的新戰略:
「不勞師而幣加」
說白了,就是不出人,只出錢。
漢朝自己不出兵,而是花錢,收買其他族群,來對付匈奴。
感覺不錯,那需要收買哪個族群呢?
「河西走廊附近的羌人」
「蒙古高原東部的烏桓和鮮卑人」
這兩個族群一西一東,剛好把匈奴圍在中間。
在班彪的建議之下…..
東漢光武帝劉秀,設置了護羌校尉和護烏桓校尉。
管理羌人、烏桓和鮮卑人,賜予官職,給經濟資助。
於是,羌人、烏桓和鮮卑就暫時成了東漢的雇傭軍,協助攻打匈奴。
這就是多年來寫在歷史課本上的:
「竇憲大破北匈奴!」
的背景。
公元89年,車騎將軍竇憲率軍出擊北匈奴,大獲全勝。
但是這一次,和西漢的衛青霍去病不同。
這一次,東漢方面的兵力構成中,羌人、烏桓和鮮卑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東漢自身的兵力與外族雇傭軍的兵力之比,達到了驚人的1:5。
這不好嗎?
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可大了…..
表面上,這看起來是一場巨大的勝利。
但是,卻為東漢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第一,花錢養外族當雇傭軍,這種錢總是會越滾越大,薪水是只能加不能減啊。
減薪會製造仇人的……
最後,這筆錢就變成了東漢財政黑洞。
第二,在打敗匈奴之後,製造出了第二個匈奴。
東邊的鮮卑與西邊的羌人,形成了職業軍人的傳統,也成了一個強大的軍事組織。
後來的馬騰、馬超就是羌民族與漢族的混血。
而後來結束五胡十六國,統一北方的,就是鮮卑人。
東漢把匈奴打跑之後,這兩個雇傭軍集團,反而成為了葬送自己的強大敵人。
後來的那個董卓所代表的涼州軍閥,就是長年對抗羌人的職業化軍團。
在竇憲打垮北匈奴的整整一百年之後,後果來了!
「189年,董卓帶兵入洛陽。」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感想:
「把影響自己命運的業務外包」
「就是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手中啊…..」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