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恩文
昨天(8/25)公布的2020台北台中米其林名單,我不想再聚焦在「餐廳們誰好誰壞,誰值得誰不夠格」上面,也不想再訕笑典禮流程中的錯誤百出了。
我想談一談「一個獎項賦予的過程和必須彰顯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首先,大家要知道,一家餐廳能夠獲得「米其林」肯定,最大的功臣是誰,榮譽該歸給誰?請問各位,昨天的頒獎典禮上,你聽到了主持人幾次「唸出主廚的名字」?你有看到舞台上秀出主廚的照片、大名或介紹嗎?
你知道RAW的主廚是誰?山海樓主廚是誰?頤宮主廚是誰?大三元的主廚是誰嗎?金蓬萊的主廚是誰嗎?為什麼一個典禮,只介紹餐廳名字(有的還念錯、誤植),沒有好好介紹這些餐廳的靈魂人物和背後的團隊呢?到底是主廚造就了餐廳?還是餐廳造就了主廚?為什麼一個典禮只會把主廚叫上來,向左看,向右看,向中間看,卻不好好介紹一下主廚的成就呢?就連米其林網站中的文字也是著重在餐廳介紹,對主廚的名字、資歷、成就、得獎因素,模糊帶過?
說實話,我們愛飯團從來「只跟主廚,不跟餐廳」,一餐美食的體驗和享受,造就的原因很多,但肯定大部份的成功因素來自主廚。他對食材、作法、口味、呈現、服務、體驗、介紹菜色、酒單搭配的要求,絕對佔了很大的比例。
過去我常告訴別人,不要太相信宣傳中的「米其林主廚」或「米其林餐廳」,不是所有在米其林餐廳工作過的廚師,都叫米其林主廚;也不是米其林大廚出來開的餐廳,都叫做米其林餐廳。必須在該餐廳獲星的那個年度,是由這位主廚擔任行政主廚,總管一切,才能稱之為米其林主廚。即使他離開後另闢戰場,那家新餐廳,也還是要重新去爭取榮譽,這個規則很清楚,消費者必須知道。
和大家說一個簡單的例子,澳門的譽瓏軒由令人尊敬的譚國鋒師傅掌杓多年,享有米其林二星的榮譽,他離開譽瓏軒之後,由其弟子歐陽文彥接手主廚位置,當年譽瓏軒依舊拿下二星,但是大家心知肚明,那是譚師傅多年的努力,攢下來的成就,對新主廚歐陽的肯定總還有些疑慮,那年我去譽瓏軒,發現歐陽不只維持譚師傅的經典水平,也推出自己的拿手好菜,我知道他的實力不容小覷,隔年,譽瓏軒拿下米其林三星,也証明了他的能力不只守成,還能創新。
中餐廳比起法餐日料,本來就不常更新菜單,更不要說每季,每月更新菜單了,很多經典中菜都是前幾輩師傅留下來的,但在這個傳統下要走出自己的路其實更不容易,所以辛苦更要加倍,才能証明自己的能力,除非他自己自立門戶,另闢戰場。
而在西餐中,不只主廚重要,他後面的副主廚、團隊,更加重要,但是,一個頒獎典禮連主廚都沒有好好介紹,那來機會介紹那些辛苦達成主廚任務的團隊成員呢?
如果,一個國際知名的餐廳評鑑不認真的為這些主廚「賦予榮譽」,請問,千千萬萬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他們是要拿誰來當典範?是要努力進好餐廳?還是要努力做好廚師呢?(難怪現在很多餐飲畢業生的第一志願是要進入大品牌的連鎖餐廳,做一個生產線的組裝者、複製者,而非創作者),年輕人如何知道如果他們要成功,他們要經過那些努力,才能站在那個台上呢?這些,誰來告訴我們的年輕廚師們?
如果我是上台領獎的廚師,只在台上跟一個人偶尷尬的向左看,向右看,拍一堆照,那上來領獎的人是誰,很重要嗎?
我建議,拿星的餐廳們都應該好好鼓勵這些主廚,把他們的照片、大名大大的放在餐廳門口或菜單上,不只賦予榮譽,也要督促他們持續為自己的作品負責,才能啟動餐飲產業的良性循環,也才能為新進餐飲人員,樹立典範,之後,才能談到倫理,才能談到傳承。
我希望明年,陳偉強、陳泰榮、黃以倫(ALAIN)、蔡瑞郎、陳博璿、林恬耀(JIMMY)⋯⋯這些大廚的名字、照片能真正在米其林的頒獎舞台上,被好好呈現和對待,當然,如果主持人能把主廚和餐廳的名字念對,那就更完美了。
#台北台中米其林指南2020